中藥湯裡的沉澱物要不要喝
隨著人們對中藥的瞭解,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喝中藥來治病,中藥煎好後一般碗底會有沉澱物,這是藥渣,對於藥渣很多人都覺得不喝也沒關係,會棄之不用,那麼,中藥藥汁的沉澱物到底要不要喝下去呢?
中藥藥汁沉澱物要不要全部喝掉
煎得的一碗中藥湯液,其色棕黑,其狀混濁,其味苦澀。放溫服之,碗底常有泥糊狀沉澱物。因藥材飲片本身具一定顏色,煎後藥液呈棕黑色,人們以為必然,很少有所多想。對其苦澀味,因為人們多有一句金玉良言作認識基礎,即“良藥苦口利於病”,故對藥味之苦,並不視為壞事,卻大有苦中有樂的心境。對藥液的混濁之狀,是好是壞,茫然者眾。至於碗底出現的泥糊樣
沉澱物,到底是加點水攪混眼之,還是乾脆棄掉,則是面臨的實際問題,切勿小看,直接關係藥效。
為了確定對中藥煎得的湯液在碗底所出現的泥糊樣沉澱物是服是棄,現將黃連與甘草共煎所能出現的情況,作個大體介紹,則可能做出正確選擇,現代科學研究表明,黃連的主要有效成分為黃連素等生物鹼,甘草的主要有效成分為甘草酸,甘草次酸等酸性成分。這兩類成分的水中溶解度較大,故在用水煎煮時能夠由中藥飲片中溶出,兩種藥共煎時,各自進入水中的黃連素和甘草酸,有可能在水液中相遇,形成水中溶解度較小的鹽或複合物,以微細穎粒狀固體懸浮於煎液中,使煎液變混濁,如果將此煎液放置,則可能沉澱到碗底,形成泥糊狀物。
有人做過實驗,黃連與甘草用水共同煎煮,如果甘草用量較大,所得湯液,放置澄清,則上清液可以達到不苦,但抑菌效果大大降低。這就表明,具有抑菌作用且味又極苦的黃連素,被沉澱到碗底,即在泥糊樣物中了。可見,如果將含有黃連和甘草的處方共煎時,所得湯液在碗中放置後,碗底所得的泥糊狀物,若棄之不用,顯然會影響藥效。
正確的作法,還是再往泥糊狀沉澱物中加點水,並攪混,將此混濁液再服完,是合適的。中醫藥學有很多同時含甘草和黃連的著名方劑,如《傷寒論》中黃連湯(方為黃連、乾薑、桂枝、半夏、黨參、甘草、大棗),葛根黃芬黃連湯(方為葛根、黃芩、黃連、甘草),《保命集》中的芍藥湯(方為芍藥、黃芩、當歸、檳榔、黃連、大黃、木香、甘草、肉桂)等方,煎得的湯液,放置後碗底出現的泥糊狀物,可以加水攪混再服,或者乾脆將整碗湯液攪拌後再服,不棄為宜,其它含此二藥共煎所得湯液,均按此法服為宜。
中藥靜置後,會出現精華的粘稠部分沉底,而上層為清液,我們需要把底部的粘稠部分攪動起來,一同喝下,這樣才會充分發揮中藥的功效。現在你知道,煎中藥的湯液要全喝掉了吧!
煎糊的中藥請丟棄
中藥能治療疾病的道理,就在於它含有生物鹼、皂素、鞣質等有效成分。中藥所以要煎熬,目的在於要把藥物中有效成分煎熬出來,以利於治療疾病。
煎藥的方法是否適當,對其療效有很大關係。煎熬時間短了,藥物的有效成分煎熬不出來,影響治病效果;煎熬時間過長,會使有效成分(例如揮發性成分) 遭到破壞或丟失,並且還會把藥煎糊。中藥一旦煎糊,其性質就會發生改變。例如,滋補性中藥煎糊後,其性味會由甘甜變成苦澀,不可能再起到滋補作用;活血化瘀藥物煎糊後,會變成具有止血作用的藥物。大部分中藥煎糊後,有效成分都會遭到破壞,甚至效果相反,該清熱的不能清熱,該滋補的不能滋補。因此,中藥煎糊後應丟棄。
煎過的中藥渣泡腳更適合自身體質
中醫認為,“熱水泡腳,如吃補藥;國藥泡腳,勝吃補藥。”人們可以買一些中藥來泡腳,比如紅花、艾葉等中藥都可用來泡腳。
其實,用自己煎過的中藥泡腳更對症,效果也更好。一般中藥都煎兩遍後就成了藥渣,被倒掉,其實這裡面的中藥還有藥效。用這些中藥渣泡腳可發揮其餘效。另外,中醫專家指出,自己煎的中藥,因為藥方是中醫專家辨證後根據個人體質開的,用它來泡腳更適合自身體質,也更有利於中藥藥效的發揮。
夏天泡腳消暑除煩,提高抵抗力
天氣一熱,光腳穿涼鞋的人越來越多。中醫提醒,腳的脂肪層薄、保溫差,又距離心臟最遠、供血差,所以腳掌皮膚溫度最低,極易受寒。一旦腳部受涼,抵抗力明顯下降,空氣中的病菌便會趁虛而入,引起熱傷風等多種疾病。所以,夏季更要多泡腳。夏季泡腳好處多多,不光可以驅除疲勞,還有消暑除煩的功效。
小提醒:煎煮中藥並非越久越濃
日常生活中,大多數人都以為中藥煎煮越濃效果越好,煎煮時間越長,有效成分越多,其實不然。煎中藥是將中草藥中的有效成分不斷釋放、溶解的過程,當 中藥與藥液中的有效成分濃度平衡後,這一過程就停止了,再連續不斷地煎,不僅不會使藥物內的有效成分繼續溶解,反而令藥液中的有效成分不斷蒸發而減少,甚 至使有效成分在長時間的高溫中遭到破壞,導致藥效降低。
由此可見,中藥並非煎得越久越好,不同的處方,煎開後的時間要求也不同,應遵醫囑。
從上面的文章我們知道,中藥汁經過一段時間後沉澱物最好是全部喝下,當然,如果中藥煎糊了是不能喝的,要丟棄,另外,中藥渣可以用來泡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