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如何正確地看待高價值、高營養?

科技不斷改變著我們的生活品質,可是我們的營養價值卻在日益降低。一個人能夠吸收的營養量是有限的。每天大幅度吃很多的東西,也並不能把其所含的營養價值全都轉換到我們所需要的營養量少。我們追求的全面營養社會是建立在質上,而並不是在量。高品質並等價于高數量,兩者並不能夠同日而語。以下對於正確看待營養價值有了很大介紹。

花樣多≠營養全。有些人認為自己所攝取的食物花樣夠多了,卻沒有意識到很多食物是同一類的。比如,燉排骨、炒豬肉片、醬豬蹄、回鍋肉等其實都是“豬肉”;饅頭、烙餅、麵條其實主要的用料都是“麵粉”。全面的營養來自於飲食多樣化,不是花樣翻新而是食物類別吃得越多越好。應當經常挑選不同種類、不同品種的食物。比如用牛肉、羊肉、禽肉、魚肉來代替豬肉;用小米、燕麥、玉米、紅豆、綠豆、芸豆等粗糧代替部分精製麵粉。

吃得好≠營養好。有些人認為有魚有肉就是營養好。這種想法來源於食物匱乏時代,總是忍饑挨餓,只有逢年過節才能吃上大魚大肉,滿足口腹之欲。現在市場上食品種類豐富,如果長期吃大魚大肉,容易導致能量過高,造成營養失衡,增大肥胖、高血脂等慢性疾病風險。建議人們要按照平衡膳食原則,穀類為主,粗細搭配,多吃蔬菜水果和薯類,適量吃魚、禽、蛋和瘦肉等。

價格高≠營養高。不少人以為,越貴的食物營養價值越高,尤其是給老人和孩子選購食物時,更不吝嗇花錢。其實,食物的營養並不與價格成正比,比如市面上有土雞蛋、五穀柴雞蛋、寶寶蛋等“高價蛋”。但並沒有研究表明,它們的營養比普通雞蛋高。同樣的道理,普通的水果並不比高價進口的營養價值低。

健康離不開營養,營養離不開飲食。所以如何通過合理的飲食來提升自己的營養價值,這真的是一個非常值得思考的問題。為了能夠更全面地發展,我們要合理控制住自己的飲食,充足的穀物、蔬菜、水果的含量使得我們越來越健康。它增強了體魄,不斷的補充源源不斷的能量。奮鬥的前提是我們的營養得到全面的滿足,高價值,高營養是我們所追求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