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健康

孩子害羞的背後隱藏著什麼

開朗、愛笑的孩子我們都很喜歡,而那些看起來容易害羞、不喜歡說話的孩子往往就會被貼上性格不好的標籤,對於容易害羞的孩子父母也總是認為這種性格需要改變,那麼,事實真的是這樣的嗎?害羞對孩子來說並不是什麼性格缺陷,既然有外向的人,當然也會有內向的孩子,孩子害羞並沒有錯,有時害羞反而能夠幫助你的孩子。

害羞對孩子有好處

害羞是一種性格特點,不是缺點。我認識許多特別友好的人,他們都很靦腆。這些人往往是善於傾聽,個性文靜,不需言語便能讓你感覺想親近他們。正是Martha的靦腆吸引了我。我讀醫學院大四那年,在一個聯誼會上認識了Martha。她就站在一群吵鬧的男生中間。每個人都在說話,除了她。她在聽,跟每個人眼神交流。她微笑,安靜地站在那裡。她不善交際,卻讓身邊所有外向的人都感覺跟她在一起很舒服。我心裡想:“跟她在一起多好。”她並不光芒四射,但她的一舉一動無不向人說著“這個人很好相處”。第二天我就給她打了電話,接下來發生的事情就成了我們倆的美好往事。

你不需要向別人道歉“這孩子很害羞”,尤其是不要當著你的孩子的面說。害羞沒有錯,甚至害羞也有很多好處。很多人不理解害羞是什麼,認為害羞是一種毛病。他們以為害羞的孩子肯定認為自己的形象糟糕透頂。絕大多數時候,這個標籤被貼得實在太冤枉。許多靦腆的孩子有一個堅定的自我。他們的內心世界很平和,很出色;如果外向者能夠好好地安靜下來,他們就能發現內向者的閃光點。

看到自己的小孩在人群中沉默寡言,做父母的依然很擔憂。他/她到底只是因為害羞,還是有別的嚴重的問題?告訴你判別的方法。一個靦腆的孩子,如果他/她有健康的自我價值觀,就能夠跟別人有眼神交流,彬彬有禮,喜歡自己。他/她只是言語不多,通常舉止得體,很好相處,大家喜歡跟他/她在一起。

一些“害羞”的孩子思維縝密,小心謹慎。他們需要花點時間才能跟陌生人熟絡起來。他們會先研究這個人是否值得交往。靦腆的孩子通常內心平靜,害羞是他們保護內心平靜的一種方式。我們的第六個孩子Matthew就是你能見到的最安靜、最幸福的孩子之一。Matt交友謹慎,不過一旦他和某個人成為朋友,那就是一輩子的友誼。他是一個內斂的人,內心世界非常豐富,只等別人去發掘。他需要很長的時間才交上新朋友,但一旦他認可和你在一起,他就會變得很有意思。Matthew就是這麼一個好相處的孩子。(我們的第三個孩子Peter也跟他很像。)

Matthew剛上小學不久,我們就參加了第一次家長會。老師說:“Matthew真的很害羞。”“是的,他性格內斂。”Matt我們解釋道。後來說著說著,老師又回到這個話題:“Matt太安靜了。”“是的,他做事很專注。”我們回答。關於Matthew的話題還在繼續,老師很快意識到,我們認為Matthew的特點是正面的。隨著時間的推移,老師慢慢開始尊重這個坐在第二排的安靜的、平和的金髮男孩。Matthew跟其他同學都處得很好。

害羞也可能是一種障礙

對於有些孩子,害羞是內在問題的表現,而非內心的平靜。這類小孩與其說是害羞,不如說是逃避。他們不敢看別人的眼睛,行為上也有諸多問題。別人跟他們在一起覺得很不舒服。當你進一步瞭解這個小人兒,你就會發現,他/她的行為是出自憤怒和恐懼,而不是平靜和信任。你瞭解得越多,就越發現什麼事情都能讓他/她生氣。

孩子害羞的背後隱藏著什麼

有些孩子躲在害羞的標籤背後,是為了逃避展示自我,他們不喜歡自己。什麼都不做是最安全的,所以他們躲進了保護殼裡面。“害羞”這個標籤成為他們不去發展和提高交際能力的藉口。這些消沉的孩子把“害羞”當做不去進一步嘗試的擋箭牌,當做讓交際能力停留在原地的藉口。對於這類型的孩子,害羞是一種障礙,讓他們更加看不起自己。想要擺脫這種害羞,必須建立起自我肯定。這些孩子需要值得信賴的父母,能夠訓練孩子,又不引起他們的憤怒和自我否定。

外向變內向

如果說一個小孩兩歲的時候活潑開朗,對每個陌生人都微笑招手,到了三歲卻突然變得不愛開口,這是怎麼回事?媽媽們通常會擔心到底是她們做錯了什麼導致孩子的性格180度大轉變。答案通常是“什麼都沒做錯”。兩歲前,孩子們的行為都是自發的。他們做事不經思考,特別是在人際關係上。到了兩歲到四歲之間,孩子會經歷第二個階段的陌生人焦慮,他們開始害怕不認識的人。

在我的診所裡,我經常接觸到“害羞的”新病人。我一走進診察室,孩子馬上把頭低到胸口,眼睛垂下來,拇指塞進嘴巴裡,迅速地躲到媽媽背後,抱住媽媽的腿想把自己藏起來。我不會把孩子叫出來,而是先跟他的媽媽輕鬆、友好地打招呼。當媽媽覺得跟我在一起很自在,小孩也會聆聽我們的談話。理想情況是,他認為“媽媽信任他,我也可以”。如果孩子不肯出來,這個時候我會玩一個遊戲:“Tommy在哪呢?我很想見見他。我猜他不在這兒。我等下再回來。”我離開房間一段時間,給孩子空間,再回來的時候,一般孩子就放鬆下來了。逃避社交是孩子發展的一個正常的階段。不必急著向你的親戚們道歉,不需因此尷尬臉紅,也別急著找行為治療師,先冷靜下來。給你的孩子鼓勵和空間,他能重新活潑起來。

父母不知道該如何面對孩子的害羞。這只是一個過渡階段嗎?是否應該鼓勵孩子更外向一些?害羞的背後有沒有什麼嚴重的問題?我們就來說說該怎麼做。

抱抱你親愛的小寶貝

首先,你要明白上天賜予你一個心思細膩、為人著想、矜持內斂的孩子,他/她跟陌生人熟得慢,交友謹慎,但通常他/她是一個快樂的人。給安靜的孩子一個擁抱。世界會因為有他/她而更平和。

你越是強迫,孩子越退縮

你的本意是想幫助害羞的孩子。但是請注意,你越是強迫,孩子就越退縮。你無法把一個孩子從害羞中拉出來。最好是創造一個舒適的環境,讓孩子發展他/她的社交人格,順其自然。千萬別給孩子貼上“膽怯”的標籤。聽到這個詞,孩子會認為是他/她出了問題,這會讓他們更加害羞。如果你一定要找一個詞形容你的孩子,那就用“文靜”和“內斂”。這兩個詞更委婉,也更貼切。貼什麼樣的標籤也會影響到別人怎麼對待你的孩子。說孩子“膽怯”會讓其他人熱心過頭,好像他們必須做點什麼去“解救”或者改變這個孩子。如果你們要去拜訪Nancy姨媽,你希望你不愛說話的孩子能給人留下一個好的第一印象,千萬別對他說:“別那麼害羞,Nancy姨媽又不會吃了你。”這麼說准會讓他更加不肯開口。本身就局促的孩子只會變得更加害羞。你要提前告訴孩子,他會遇到什麼人,簡單打個招呼說“嗨”,要安靜有禮貌。這樣就夠了,別要求太多。不要老是盯著你的孩子,他會漸漸放鬆下來,相信Nancy姨媽會喜歡上他的。鼓勵你的孩子玩一個他/她喜歡的遊戲(比如,畫畫或者下棋),Nancy姨媽也可以跟他/她互動。

別逼孩子表演

爺爺奶奶來了,你迫不及待想讓五歲的Johnny彈鋼琴給他們聽。不要在沒有事先通知Johnny的情況下就突然冒出這麼個要求。這個小表演家很可能一聽到你的要求就逃了,只剩下你跟爺爺奶奶道歉,奶奶會奇怪為什麼孫子這麼害羞。你應該先私下征得孩子的同意:“你的鋼琴彈得很好,奶奶喜歡聽你彈琴,能給她彈上一小段嗎?”這是對孩子是否願意在眾人面前展示才藝的尊重。有些孩子天生就是表演家——給他們一群觀眾,他們就能演出。有些孩子輕易不肯展示自己的才能,隨著才藝逐漸精湛,他們才慢慢地願意表演。剛開始,他們願意彈鋼琴給自己聽。接著,他們願意彈給父母聽(因為就算他們彈錯了,父母還是會鼓掌)。要給一群人彈莫札特對他們來說一個巨大的飛躍。

滔滔不絕的媽媽和閉口不言的孩子

一個外向的、愛發號施令的媽媽和一個內斂的孩子的組合正是害羞的成因。一個斯文、懂事、友善的五歲孩子Susy和她媽媽來到了我的診所,進行Susy的入學檢查。我問Susy她有沒有什麼疼痛或者問題想要告訴我。“Susy,這是專門為你安排的檢查。”我開始說。Susy剛要開口告訴我她的問題,就被她媽媽打斷了。“她感覺……”她媽媽說,接著把具體的情況都告訴了我。我問孩子:“Susy,你感覺是這樣嗎?”Susy剛發出聲音的那一瞬間,她媽媽再一次插嘴:“而且她還……”檢查變成了媽媽的檢查,而不是Susy的,剛才還很快樂的小女孩變成了沉默的小老鼠,媽媽的音量越來越高,她越來越退縮。檢查快要結束的時候,媽媽數落女兒:“喂,Susy,別害羞,告訴醫生你有什麼問題。”在檢查剩下的時間裡,Susy一言不發,她的意志被媽媽壓制了。Susy離開房間,跟著護士去拿疫苗的時候,她媽媽探身對我傾訴:“醫生,她太害羞了,我不知道該怎麼辦。”Susy的媽媽,對孩子愛之深,情之切,並非有意不讓孩子發展交際能力,是她的脾氣使然。Susy並非膽怯,她只是生來文靜。兩人性格迥異,導致Susy不能發展交流能力(至少她媽媽在場的時候是這樣),而她媽媽則不能發展傾聽的能力。我不評價哪種性格“更好”,而是向她媽媽解釋,有些性格不同的人在一起會妨礙彼此的成長。我告訴她,她在Susy面前話說得越少,Susy就會變得越開朗。Susy的第二次檢查就好多了。她媽媽在她身後安靜地坐著,女兒說話的時候,她點頭表示贊同。

看了上面文章的介紹,相信父母們對害羞有了不一樣的瞭解,如果你的孩子害羞不要強迫他,不要逼著孩子做事,適當的鼓勵,給他一個擁抱都可以讓他變的快樂,害羞沒有什麼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