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材是如何製作的呢
中藥是中國的瑰寶,從李時珍的本草綱目開始,就十分細緻的介紹了多種中藥的功效,我們應當借鑒古人的智慧,把我們傳統的醫療技術發揚光大,為病患做出貢獻。
1.中藥炮製與臨床療效
中藥炮製是中醫長期臨床用藥經驗的總結。炮製工藝的確定應以臨床需求為依據。炮製工藝是否合理、方法是否恰當,直接影響到臨床療效。中藥的淨制、切制、加熱炮製與加輔料制均可影響臨床療效。
加熱是中藥炮製的重要手段,其中炒制、煆制應用廣泛。許多中藥經炒制後,可殺酶保苷,如芥子,牛蒡子等;煆制常用於處理礦物藥,動物甲殼及化石類藥物,能使質脆易碎,而且作用也會發生變化。如白礬煆後燥濕、收斂作用增強。血餘煆炭後能止血。川烏、草烏加熱煮制後,其毒性顯著降低,保證了臨床用藥安全有效。
中藥經輔料制後,在性味、功效、作用趨向歸經和毒副作用方面都會發生某些變化,從而最大限度地發揮療效。
2.炮製對藥性的影響
炮製對藥性的影響包括對性味、升降浮沉、歸經、毒性的影響等。
(1)炮製對四氣五味的影響①通過“反制”糾正藥物過偏之性,以緩和藥性。如梔子薑汁制後,能降低苦寒之性,以免傷中;②通過“從制”,使藥物的性味增強,增強療效。如膽汁制黃連,增強黃連苦寒之性,所謂寒者益寒;酒制仙茅,增強仙茅溫腎壯陽作用,所謂熱者益熱;③通過炮製,改變藥性,擴大藥物的用途。如天南星辛溫,善於燥濕化痰,祛風止痙;加膽汁製成膽南星,則性味轉為苦涼,具有清熱化痰,熄風定驚的功效。
(2)炮製對升降浮沉的影響藥物經炮製後,可改變其作用趨向,如酒制引藥上行,鹽炙引藥下行入腎經。
(3)炮製對歸經的影響中藥炮製很多都是以歸經理論作指導的,特別是用某些輔料炮製藥物,如醋制入肝經,蜜制入脾經,鹽制入腎經等。
(4)炮製對毒性的影響去毒常用的炮製方法有淨制、水漂、水飛、加熱、加輔料處理、去油制霜等。具有毒性的中藥經炮製均可降低毒性。
3.炮製對藥物成分的影響
藥物的炮製方法是根據藥物的性質和治療的需要而定的。藥物的性質決定了藥物的理化作用。不同的炮製方法和加入不同的輔料,對藥物的理化性質和治療作用有著不同的影響。中藥經過炮製以後,由於溫度、時間、溶劑以及不同輔料的處理,使其所含的成分產生不同的變化。
中藥材的化學成分是很複雜的,就某種具體的中藥材來說,其中所含的具有一定的生理作用的化學成分,在治療疾病的過程中,可能是起治療作用的有效成分,也可能是無效甚至是有害的成分。儘管目前對於大多數中藥材的有效成分還不十分清楚,然而人們從實踐中認識到在中藥材中可能起生理作用的化學成分,主要在生物鹼類、甙類、揮發油、樹脂、有機酸、油脂、無機鹽等幾類成分中。炮製就是要保留有治療作用的成分,去除無效甚至是有害的成分。
中藥最重要的是要講究炮製,它的那一部分可以入藥,是以什麼狀態入藥,入藥後是否要煎服,煎服的火候又是怎麼樣,這些都是有講究的,如果方式不對,有可能不能治病還有副作用,所以我們一定要掌握對中藥的炮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