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生活

健康起居11招 不讓秋燥症來煩你

導語:每到秋季,許多人就會感到身體不適,甚至有些人會出現口乾舌燥、鼻咽燥澀、皮膚乾枯、乾咳少痰、煩躁不安等症狀,這就是中醫學上所說的“秋燥症”。那麼,如何克服煩人的秋燥症呢?下面是小編總結的一些對抗“秋燥”的小建議,它們或許會對你有所幫助。

【1】嚴防乾燥

秋季空氣乾燥涼爽,病菌最容易從口鼻而入,加上人體在夏季損耗過多,體內營養不足,故極易出現秋燥。因此秋季應適當服些滋陰補品,以補充人體的能量。




【2】保證飲水

要注意補充水分,每天最好喝3~4杯開水。秋季飲食應以滋陰潤肺,防燥護陰為基本原則,可多吃梨、蘋果、葡萄、香蕉、蘿蔔及綠葉蔬菜以助生津防燥,少吃辣椒、蔥、薑、蒜等辛辣燥烈之物。


【3】堅持鍛煉身體

秋天堅持鍛煉身體,對人體的肺、腎、目均有較好的保健作用,故秋天應堅持早晨和晚上進行各種健身運動,如慢跑、散步、練太極拳、打羽毛球等等。只要堅持經常,持之以恆,對預防秋燥纏身大有裨益。





【4】不應洗澡過勤

中老年人在秋冬季洗澡不宜過勤,每週洗1~2次為宜,每次不超過半小時,水溫在25℃左右。不宜用鹼性肥皂洗澡,應選用刺激性較小的肥皂等。因為鹼性肥皂會加速身體乾燥,不利於健康。




【5】練習吐納

中醫素有“腎液為唾”之說,認為唾液的盈虧與腎的盛衰息息相關。因此,老年人應常做漱泉術。即每日清晨洗漱完畢,先叩齒36下,然後用舌在口中攪動,待唾液滿口後分3次咽下,並用意送至丹田,再緩緩將氣從口中呼出,如此反復36次,稍停片刻。兩手握拳,左右各做3次。若按此法早晚各做一次,對預防秋燥大有裨益。




【6】警惕心肌梗塞

立秋以後,由於空氣濕度降低,早晚溫差變大,人的情緒波動較大,冠心病患者如果經常煩躁不安,其心肌梗死的發病率就會明顯提高。此類人群應注意多吃些含蛋白質、鎂、鈣豐富的食物,有效預防心腦血管疾病的同時,也可預防腦血管疾病的發生。還應防止進食過飽,晚餐以八分飽為宜,晨起喝杯白開水,以沖淡血液;日間多喝淡茶,對心臟有保護作用。




【7】早睡早起

由於秋季天氣較涼,風聲較急,地氣清肅,萬物變色,人們宜早睡早起,使意志安逸寧靜。這樣收斂神氣,可使肺氣不受秋燥的損害,從而保持肺的清肅功能。




【8】注意科學午睡

俗話說:“春乏、秋困、夏打盹。”進入秋季,人們很容易犯困,儘管睡覺時間不少,可白天還是哈欠連天、昏昏欲睡。專家建議,入秋也應適當午睡,午睡能使心血管系統舒緩,並使人體緊張度降低。




【9】保持樂觀的情緒

秋風吹落葉,常常使人觸景生情,特別是老年人,更易回憶往事,感歎今夕。一些感情比較脆弱的老年人會因情緒波動而出現“心病”。為此,建議老年人要保持樂觀的情緒,做一些自己感興趣的事情,以減輕精神負擔。




【10】調節飲食

根據“燥則潤之”的原則,秋天飲食調養應以養陰清熱、潤燥止渴、清心安神的食品為重。

應適量多飲些開水、淡茶、豆漿、牛奶,還應多吃些蘿蔔、豆腐、芝麻、銀耳、板栗、蓮藕、甲魚、鴨肉、鴨蛋、柿子、生梨、菱角、橄欖、香蕉以及中藥蓮子、山藥、扁豆、紅棗等平補清補之品,同時還應少食冷飲以及薑、蒜、辣椒、芥末、胡椒、花椒、烈酒等燥熱辛辣之物。




【11】敢於經受秋凍

俗話說“一場秋雨一場寒”。秋天氣候變化較大,早晚氣溫相差較多,青壯年包括體質好的老人和小孩不宜頓添厚衣,要稍受寒涼,這樣更有利於人體對氣候變化的適應,故民間又有“春捂秋凍”之說。

而抵抗力弱的老人和小孩,此時最宜患病,要注意適時添加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