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術治療大腦動脈瘤
隨著年齡的逐漸增長,很多人的身體免疫力卻日益降低,許多疾病便會頻繁出現。一般而言,50~54歲的人最容易犯病,其中要特別警惕大腦動脈瘤。大腦動脈瘤其實是一種很可怕的疾病,發病的時候可能會讓患者在短時間內死亡。所以,及早治療大腦動脈瘤是非常重要的,而手術治療是治療大腦動脈瘤的主要方法。
腦動脈壁的局限性囊性擴張。病因多為先天性畸形,其次是感染和動脈硬化。發病的高峰年齡在50~54歲,男女比例女性略高。動脈瘤的位置以頸內動脈顱內段居多,其次為大腦前動脈和大腦中動脈,大腦後動脈較少見。
腦動脈瘤自發性蛛網膜下腔出血多為首發症狀,約占80%~90%。常在勞累或激動時突然頭痛、噁心、嘔吐、頸項強直或部分意識障礙,經腰穿可見腦脊液為血性。因出血量的多少和動脈瘤位置的不同,可有特定性神經體征,如頸內動脈-後交通動脈瘤出血,可有同側的動眼神經麻痹(眼瞼下垂、眼球運動受限、瞳孔散大);若出血量多形成巨大血腫,病人短時間內可以死亡。
腦動脈瘤主要症狀
1、壓迫症狀:部分中大型動脈瘤有相應的壓迫症狀:局限性頭痛、眼痛、視力減退、噁心、頸部僵痛和眩暈,最常見的病側眼瞼下垂(眼皮睜不開)、眼球活動(外展)受限,少部分(大或者巨大型)患者有癲癇、感覺減退、輕偏癱、失語等表現。
2、出血症狀:動脈瘤破裂後多數表現為蛛網膜下腔出血(SAH)症狀,如:劇烈頭痛、噁心嘔吐、腦膜刺激征、抽搐等,之後可發展意識障礙、昏迷、偏癱等。部分患者可突然昏倒、深昏迷、迅速出現呼吸衰竭,甚至於幾十分鐘內死亡。其死亡率高達30~40%。
腦動脈瘤治療
目前有兩種治療方法:血管內介入微創手術(動脈瘤栓塞術)和直接手術(開顱動脈瘤夾閉術)。這二種方法各有優缺點,需要根據解動脈瘤的位置、形態、數目、大小,以及與周圍組織和血管的關係,以及患者年齡和身體其他疾病等方面進行綜合考慮,選擇其中的一種治療方法或者二者的結合。
防止手術的併發症的風險 惡性腦動脈瘤可進行cls細胞免疫治療
cls細胞免疫治療是治療惡性腦動脈瘤的重要方法。cls細胞免疫治療,主旨是用自己的細胞治自己的病。cls細胞免疫治療具有安全、有效、毒副作用的特點,cls細胞免疫治療可應用各個階段癌症腫瘤患者的治療,特別是晚期腫瘤患者,此時已失去手術機會者或體質較差、無法耐受大劑量放、化療或化療不敏感及具有耐藥行,單用生物治療能明顯改善症狀、提高生存品質、延長存活時間。
外科夾閉術
外科夾閉術是1937年Walter Dandy發明的,當時他利用一個銀質的V字形金屬夾子夾在頸內動脈瘤的頸部而成功的完成了手術。現在的動脈瘤夾通常由鈦合金製成,已經出現了數百種大小、形狀和型號各異的動脈瘤夾,根據動脈瘤的大小和部位選擇合適的夾子。
具體方法是:在相應的部位切除部分顱骨,探查腦和血管的情況,在發現動脈瘤後,小心地將它與周圍地腦組織分離開來,然後用動脈瘤夾夾在動脈瘤的頸部,使之與供血動脈隔離。隨著手術顯微鏡的發明、顯微外科技術的發展以及新型動脈瘤夾的使用,夾閉術逐漸成為動脈瘤的標準治療方法,不過,它仍然是一種侵入性的、技術上相對複雜的操作過程。
血管內彈簧圈栓塞術
GDC是一種由鈦合金製成的柔軟的金屬螺旋線圈。首先在腹股溝部位做一小切口,在股動脈插入一根導管,沿著血管一直延伸到腦動脈瘤的部位,通過導管將GDC放入動脈瘤腔內。這時,瘤腔內的血流速度明顯減慢和停滯,逐漸形成血栓而阻塞動脈瘤腔。
顱內介入治療方法對手術醫生的臨床經驗和技術操作水準要求非常高,同時還需要技術嫺熟的輔助檢查人員(如放射科、麻醉科醫生)的配合。自上世紀70年代開始運用介入療法治療腦動脈瘤以來,經歷了最開始的球囊技術、上世紀80年代的彈簧圈栓塞技術,以及上世紀90年代的電解可脫卸彈簧圈栓塞技術,操作性和安全性逐步得到增強。目前該項技術已經成熟。
腦動脈瘤冬季警惕
專家提醒,入冬後天氣寒冷,血管驟然收縮會引起血壓突然升高,致使發生腦動脈瘤破裂的幾率有所增加,高危人群應注重早發現、早治療。 教授介紹說,腦動脈瘤其實並非腫瘤,它是供應大腦的動脈血管在生長發育過程中發生異常,經血流長期衝擊,局部血管壁變薄,逐漸膨出而產生的。從外形上看就好像動脈上長出了一個氣球樣的“瘤子”,因此得名“動脈瘤”。
專家指出,氣溫變化會使患有腦動脈瘤的人群,因承受不住強大的壓力變化而容易發病。未破裂的小動脈瘤通常不會導致任何症狀,但隨著病情的發展,部分增大卻未破裂的動脈瘤可能對部分腦組織或臨近的神經產生壓力,導致局部疼痛或頭痛、眼瞼下垂、眼球活動障礙、視野障礙、胳膊或腿部麻木、無力、記憶障礙、語言障礙或癲癇發作等症狀。
一旦動脈瘤破裂,患者通常發生突然的非常嚴重的頭痛,此種頭痛常常被倖存者描述為“有生以來最嚴重的頭痛”,並伴有噁心、嘔吐、頸項強直、視物模糊、複視、畏光或感覺喪失、煩躁、偏癱、意識障礙等中風症狀。 劉建民介紹說,腦動脈瘤第一次出血的死亡率為20%-40%;倖存下來的患者如果沒有得到及時的治療,很快就會發生第二次出血,這時的死亡率將高達60%-80%。
在腦血管意外中,由腦動脈瘤引起的腦出血(蛛網膜下腔出血)的發病率僅次於腦血栓和高血壓腦出血,位居第三,但死亡率卻是第一位的。值得注意的是,腦動脈瘤並不是老年人的“專利”,常發生於30歲到60歲的人群,其中30歲左右的患者往往因先天性血管薄弱,隨著血流的長期衝擊而發生腦動脈瘤;而50歲以上的腦動脈瘤患者一般因有動脈硬化,並伴有高血壓等疾病而導致動脈瘤的發生,動脈瘤破裂率也較高。
許多專家表示,生活中因為許多人對大腦動脈瘤的瞭解不足,因而導致很多患者通常在疾病晚期在到醫院接受治療,這就增加了風險性。那麼,這裡介紹的關於大腦動脈瘤的相關知識希望能讓人逐漸深入瞭解,早日察覺疾病的症狀,積極接受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