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預防

世界睡眠日為你揭開失眠誤區

據世界衛生組織調查,人一生中有三分之一的時間處於睡眠中,而全世界有將近三分之一的人群存在睡眠問題。睡不好覺,並不是什麼稀罕事。健康人群中起碼有一半人出現過睡眠問題,有30%左右的人患有失眠症需要就診。為什麼簡單的睡覺,成了不少人的一大難事?走出認知誤區,“對症下藥”,對良好的睡眠幫助至關重要。

誤區一 老年人才會睡不好

老年人睡眠的確不如年輕人那麼長、那麼實。可失眠專科門診顯示,如今,失眠並非老年人的“專利”,眾多35至55歲的中青年人構成失眠主要人群。引發失眠症的“罪魁禍首”有五類:體質因素、精神心理因素、疾病因素、環境因素與藥物因素。這其中,因情志不悅、精神過勞等精神心理因素引發失眠的,占55.9%;因聰明能幹、責任心較強、遇事多思多慮等體質因素的,占3.5%。而正值事業與生活巔峰的中青年人群,恰好是兩種因素的主要“目擊對象”。

對策:失眠的根本原因,在於違背了地球晝夜交替的自然規律。現代生活節奏越來越快,要保持正常的生物鐘與自然規律,中青年人須記牢,日常減少不必要的應酬與夜生活,定時就寢;調整好心理狀態,適當為自己留些緩衝時間,莫要太敏感與細緻。這是保持良好睡眠的重要秘訣。

誤區二 睡得多、不做夢就是睡得好

生活中總有這樣的例子:有些人長期睡眠時間極少,但精力卻很充沛;有些人幾乎整日打瞌睡,但精神總是萎靡不振、疲憊不堪。由此可知,睡眠的品質,與睡眠時間並非成正比,而不做夢也不代表就是睡得好。醫學資料證明,青壯年每夜睡7至9小時、小孩增加1至3小時、老人減少1至3小時,這樣的睡眠量已足夠。睡覺有夢者,說明大腦有良好記憶功能,正是健康的表現。從某種意義上講,多夢者很可能就是長壽者。

對策:高品質的睡眠,主要指在半小時內入睡,且基本整夜不醒。此外,最佳睡眠時間主要指晚間10點至清晨6點,在這個階段內睡覺,最符合自然界陰陽消長的規律,宜保證良好睡眠。要是普通人連續兩周失眠、次日還出現明顯的頭暈症狀;或者持續一個月每週出現3次以上的失眠,那就是失眠症,必須到專科門診處加以針對性治療。

誤區三 睡不著,就該吃點安眠藥

事實上,並非每個睡不著的人都須服用安眠藥。大多數人一輩子總會因環境嘈雜、節律紊亂、睡眠地點更換等原因引起短期失眠,可這樣的失眠無需服用安眠藥。即使是失眠症患者,也應該根據具體病因,有的放矢地進行服藥,而不是“抓到籃裡就是菜”般地服用。已有科學實驗證明:孕婦、哺乳期婦女、年老體弱者、有心臟、肝臟及腎臟障礙者、睡眠呼吸障礙者、急性閉角型青光眼及重症肌無力患者,以及酒後人群,這七類人群切忌服用任何安眠藥。

對策:使用安眠藥之前,一定要尋找治療失眠的病因,且最好在醫生指導下服用。為避免安眠藥長期應用成癮、降低治療效果,患者最好將2至3種安眠藥交替服用,連服幾天停一天,有效後連續天數可慢慢減少,最後採用服一天停一天,甚至服一天停兩天的方法,直到最後完全停服。此外,兒童一般不用安眠藥;老年人服用,劑量宜小。

如何睡個好覺

首先,在價值觀上不要把睡眠看得非常重要。睡眠是讓大腦和身體休息的最好方式,但體力勞動和鍛煉也是讓身心放鬆的另一最好方式,如果前一晚上沒睡好,可以在早晨洗個熱水澡,外出鍛煉一下身體,精力一樣充沛。而失眠患者往往認為睡眠是人生第一重要的事,整天想的就是怎樣才能睡好覺,他不理解睡覺是為了保證健康,健康是為了工作,而工作並不是為了睡覺,也就是說:睡覺並不是人生的目標。另外,人每天只需要深度睡眠2-4個小時,其他是有夢睡眠,如果人真的一夜不睡,3天就可以讓人的精神崩潰,5天就可以導致死亡,但有的人說好多年都沒怎麼睡覺,可是他思維仍很正常,所以他的失眠問題並不是想像得那麼嚴重,人應該相信自己的生命力。

其次,睡眠也是人身體的自然反應,困了就想睡覺,不要人為地去控制它,越讓自己別想了,自己就越發胡思亂想,停不下來,應該採取順其自然的態度:想去吧,我今天不打算睡覺了!結果,當你不控制情緒和思維時,20分鐘後自然而然地就會入睡了。對於害怕和焦慮情緒也是一樣,有的人特別怕睡不著覺,有的總怕半夜醒來難以入睡,越怕就越清醒,又對自己的害怕感到緊張,結果形成惡性循環。正常人也會由於各種原因半夜醒來,不同的是,正常人並沒有害怕和排斥的想法,不反省和討厭自己,完全接受自己的自然狀態,這樣才能放鬆。

第三,許多失眠者總覺得自己晚上覺沒有睡夠,一有時間就要補覺,白天睡得越多,晚上就越睡不著,而且也沒有心思去參加業餘愛好活動。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多參加戶外的體力活動,勞其筋骨才能放鬆心情,尤其是睡覺前不要讓大腦處於興奮地思考狀態,應做一些散步、爬樓梯、跳繩、洗衣服、拖地等簡單枯燥乏味的體力活動,感到累了,困了再上床睡覺,然後以順其自然的放鬆狀態,進入睡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