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天冷風大 發熱妙法治 感冒中藥分寒熱

近期 天氣陰冷潮濕,風力也大.再加上臨近春節,每當勞累過度,抵抗力降低時,呼吸道或泌尿道的感染就會很容易的感染上,因而導致出現體溫身高等發熱症狀。中醫認為,引起發熱的病因病機那時特別的複雜,常常是寒熱虛實相互夾雜在一起,症狀表現大不相同,因此治療的話就必須針對不同的病情機理採用不同方法進行治療,做到對症用藥,方可獲得不錯的效果。

潤肺止咳法 外感發熱.汗出不解.病邪傳裡.初始在肺.多表現為持續發熱.病情若進一步加重影響到胃.則形成肺胃蘊熱.出現午後熱甚.伴咳嗽、吐白黏痰或黃痰,口乾舌燥,舌苔薄黃而膩。治宜清熱化痰、潤肺止咳。方選桑葉、連翹各9克,黃芩、川貝母、金銀花、前胡各6克,水煎溫服,每天2次,連用3~5天。此方對肺部感染導致的咳嗽、低熱者有效。

清熱解痙法 症見高熱不退,神昏目眩.煩躁不安,手足抽搐或出現驚厥.舌質幹絳.脈弦數。本型多為肝經熱盛,熱極動風所致。治宜涼肝息風、清熱解痙。方選羚羊角粉3克(沖服),桑葉6克,川貝母12克,生地、竹茹各10克,鉤藤、菊花、自芍、茯神各9克,甘草3克。後9味藥物水煎後。取汁200~300毫升.用藥汁沖服羚羊角粉,每天2~3次,連用3天。本方常用於急性傳染病引起的高熱及高血壓、頭痛等熱極生風之證。

升陽散火法 有些長期低熱、反復發熱治療無效者,多是由於中氣受損,脾氣不斂,虛熱內生或肝脾不和所致。治宜調理肝脾、升陽散火。方選升陽散火湯。取葛根、升麻各9克。羌活、黨參、白芍各6克,柴胡、防風、炙甘草各5克.水煎溫服,每天1次,連用3天。該方具有升陽解鬱、清熱散火之功,升脾氣、散鬱熱。尤其適用于陽經火鬱汗多者。

甘溫除熱法 久患內傷低熱者多氣虛、陽虛,此陽是中焦脾胃之陽.這種低熱為陽不內斂而外越所致。其症狀一般為下午體溫升高.勞累後發熱明顯。治宜健脾益氣、甘溫除熱。一般輕者可口服補中益氣丸.重者用當歸補血湯加黨參.即當歸、黃芪、黨參,若汗多可加浮小麥。具體方法為:補中益氣丸口服時。每次取8~10丸(每8丸相當於原生藥3克).每天3次。連用7天。服用當歸補血湯時,可取3藥(切片)各3克,用沸水沖泡,溫後代茶頻飲。連用7~10天。

在應用上面幾種方法的時候必須特別注意的是低熱病人,尤其是因為氣虛而導致發熱的病人,苦寒藥那時絕對不宜多用的,否則不僅傷脾敗胃,而且苦寒太過必然導致化燥傷陰這樣的不足之處。另外,得了慢性病尤其要重視胃氣的調理,內傷低熱,脾胃已弱。每次用藥的藥量宜輕,寧可再劑,不可重劑。 這是經驗之談,不可姑妄聽之,應該老老實實認認真真的按照要求去做, 對於發熱的病人是極有好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