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生活

甘草可緩解牙疼 談甘味五大功效

相信提到“甘草”大家都知道是一種中草藥,我們在生活中也常常用到的一味中草藥。相信大家也都知道甘草的功效是什麼吧!主要是根和根莖作為入藥。我們常常在感冒時都會用到這味中藥。而到底中藥中是如何運用甘草中甘味功效的呢?

甘草氣微味甜而特殊。功能主治清熱解毒,祛痰止咳、脘腹等。甘草為豆科植物甘草的乾燥根及根莖,纖維性甚強,似草質,故名。始載于《神農本草經》,被列為上品。甘草被歷代醫家視為最清純、最和美之藥品,有美草、蜜草、甜草、國老等美稱。

味甘能緩

甘草炙用則甘溫益氣,緩急止痛之力增強。李杲雲:“其性能緩急,而又協和諸藥,使之不爭。故熱藥得之緩其熱,寒藥得之緩其寒,寒熱相雜者,用之得其平。”若伍以飴糖、桂枝、芍藥等味(小建中湯),則能溫中補虛,緩急和中,可用於脾胃虛寒之脘腹裡急疼痛;若與芍藥相配(芍藥甘草湯),則能酸甘化陰,補中緩急,可用于營陰所傷之四肢拘攣,腹痛等疾。其緩也,麻黃湯中用其以緩麻、桂之辛燥;調胃承氣湯中用其以緩硝、黃之性烈;白虎湯中用其以緩石膏、知母之寒,皆得甘草以緩其性,而應其用。

味甘能和

甘草,味至甘,其性平和,得中和之性,通行十二經脈,有調和藥性之功。隋唐年間著名針灸醫家甄權雲其“調和眾藥有功,故有國老之號”。經方少有不用者,若配桂枝、白芍、生薑、大棗(桂枝湯),則能解肌祛風,調和營衛,可用於外感風寒表虛證;若伍以柴胡、黃芩、人參、半夏等味(小柴胡湯),則能調和諸藥,和解少陽。可用于少陽半裡半表之證。其和矣,大黃 蟲丸中用以和其暴而無制;諸瀉心湯中用以和其眾而不群;四逆湯中用以和其燥而不濡;皆得甘草以協和諸品,可謂藥中之良相。

味甘能補

甘草味甘,入脾胃經,炙用甘溫助脾,有補中益氣,和胃之功。《本草匯言》:“甘草、和中益氣,補虛解毒之藥也。健脾胃,因中氣之虛羸;協陰陽,和不調之營衛,故治勞損內傷,脾氣虛弱,元陽不足,脾氣虛衰,其甘溫平補,效與參、芪並也。”若伍以人參、白術、茯苓等味(四君子湯),則甘溫補脾,助陽益氣,可用於脾胃虛弱,陽氣不足諸證;若重用炙甘草四兩,配以大棗、阿膠、麥冬、生地、麻仁等味(炙甘草湯),則有補中氣,調陰陽,和氣血之功。可用于心陰心陽兩虛所致之脈結代,心動悸之證。其補也,小建中湯中用以補虛調中,以緩其裡急;甘草瀉心湯中重用炙甘草四兩,取其補虛調中,以治痞利俱甚之疾;甘麥大棗湯中重用甘草三兩,以補虛調中,取以甘潤之、緩之,而益其心脾。甘草甘溫平補之功,其效與參、芪並也。
味甘能瀉

甘草生用,則性味甘涼,有清熱解毒之功。《藥品化義》謂其:“生用涼而瀉火,主散表邪,消癰腫,利咽喉,解百藥毒。”若配以桔梗(桔梗湯)則能清熱解毒,利咽止痛,可用于治療少陰客熱咽痛;若伍以金銀花(忍冬湯)則能清熱解毒,瀉火療瘡,可用於治療瘡瘍腫毒等疾。其瀉也,清熱瀉火劑中應用廣泛。白芷散中用其以消疔毒;荊防牛蒡湯中用其以消乳癰之初成;瀉黃散中用其瀉脾胃伏熱,瀉白散中用其瀉肺清熱有功。諸劑皆得甘草甘涼之性,清熱解毒之功,所向克捷,無投不利也。

味甘能潤

生甘草,甘涼而質潤,更入肺經,則可潤肺止咳。《名醫別錄》雲其“煩滿短氣,傷髒咳嗽,止咳,通經脈,利血氣”。若伍以桑葉、石膏、阿膠、麥冬等味(清燥救肺湯),則能清宣潤燥,養陰益肺,可用於外感燥熱傷肺,而致氣陰兩傷之證;若與沙參、麥冬、玉竹、桑葉等味相伍(沙參麥冬飲),則能養陰清肺,潤燥止咳,可用于溫燥熱邪,傷及肺胃,津液受損,傷及陰分之病證。其止咳潤肺之功,每隨臨證配伍可廣而用之,配桔梗,清熱解毒,潤肺止咳;伍牛蒡,可清可解,甘涼潤肺。而燥證唯喜柔潤,其潤也,玉竹麥門冬湯用其養陰益胃,以潤其燥;滋燥養營湯用其疏肝養血,以潤其燥;桔皮竹茹湯用其清熱和胃,以潤肺胃之燥。此皆得甘草、甘涼質潤,土之正味之功。

溫馨提示:雖然甘草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常常用到的中草藥,也都知道甘草的功效。也有很多時候我們我們會把甘草當作一個小偏方來緩解牙疼。但藥終是藥切勿濫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