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吃雞精好還是味精好的介紹

雞精和味精都是在炒菜時常出沒的用來增鮮的調料,兩則的應用都十分的廣泛,但是兩則無論是製作方法還是自己的用法都還是有著很大的區別,到底是雞精好還是味精好我們也時常感到困惑。

下面我們就來講解下雞精和味精的區別,以確認雞精和味精各自的特點: 兩者生產原料、工藝方法、產品成分及風味明顯不同。 味精是一種很純的鮮味劑,主要成分是谷氨酸單鈉,是以碳水化合物為原料,經微生物發酵後經提煉精製而成。水解植物蛋白質經加工也可制得味精。 雞精則是多種呈味物質配合而成的混合物,它既有味精的鮮味,又有其他呈味物質的鮮味。雞精是隨著呈味核苷酸、水解動植物蛋白、酵母抽提物等新產品出現後才產生的。它充分地利用了味精和呈味核苷酸的鮮味“相乘”效應,具有強烈的增鮮作用,其鮮度比同樣濃度的味精高得多,是味精的換代產品。 雖然大部分雞精的包裝上都寫著“用上等肥雞製成”、“真正上等雞肉製成”,但它並不像想像的那樣全部由雞肉做成。雞精的主要成分通常是食鹽、麥芽糊精和味精,其中味精的比例超過雞肉的比例。其他成分是糖、雞肉粉或雞骨粉、香辛料、肌苷酸、鳥苷酸、水解蛋白、澱粉、有機酸鹽等物質。 雞精的味道之所以很鮮,主要還是其中味精的作用。另外,肌苷酸、鳥苷酸都是助鮮劑,也具有調味的功效。再加入了糖和香辛料,能讓雞精的鮮味更柔和,口感更圓潤、豐滿,且香味更濃郁。至於雞精中逼真的雞肉味道,可能來自於雞肉、雞骨粉,但雞味香精的使用也可以使雞精的“雞味”變濃;澱粉和糊精的作用,則是使雞精呈顆粒狀或粉狀。 不過,雞精的味道再逼真,也只是一種調味品,不能與雞肉的營養同日而語。不同品牌的雞精營養素含量並不一樣,主要與它們的雞肉粉或雞骨粉含量有關。 由於雞精中同樣含有一定的味精,因此它與味精的安全性差不多,同樣應注意不要長時間高溫加熱。雞精當中的核苷酸成分也容易受到核苷酸酶的降解,因此最好在加熱結束之後起鍋的時候再放雞精。 需要特別注意的是,由於雞精本身含有一定量的食鹽,如果在炒菜和做湯時用了雞精,用鹽量一定要相應減少。不妨先放一半鹽,然後再放雞精,嘗一嘗是否鹹味合適,如果不夠的話,再考慮加一點鹽。如果已經加到合適的鹹味,再放一大勺雞精,對於需要控制鹽分的人來說,可能會不利於健康。 此外,雞精裡還含有核苷酸,而核苷酸的代謝產物就是尿酸,所以,痛風患者應該少吃。 總之味精、雞精雖然都是增強鮮味的產品,實際成分和用法卻有一定的差異。

說了這麼多雞精與味精的區別,到底吃雞精好還是味精好呢?其實這還是根據你個人的口味而定。兩則在自己的領域有自己的特色,不過這些都是屬於調料類的,飲食還是吃天然的味道最好,雖然適當的調味有利於刺激味蕾。但是不管是雞精還是味精,都建議儘量少吃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