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文化

中醫趣聞 太子參名稱的由來

太子參是常見的中藥材,它具有益氣補血、生津潤肺的作用,那麼,為什麼它叫太子參、太子參名稱從何而來?看看下面文章的介紹吧。

太子參為石竹科植物孩兒參的乾燥塊根。主產于江蘇、山東等地。以條粗、色黃白、無鬚根者為佳。別名異名有異葉假繁縷、孩兒參、童參、雙批七、四葉參、米參。太子參益氣健脾,生津潤肺。用於脾虛體倦,食欲不振,病後虛弱,氣陰不足,自汗口渴,肺燥乾咳。

傳說故事

傳說一:

春秋時期,鄭國國王的兒子,年5歲,天資聰慧,能辨忠識奸,深得國王厚愛。但這位王子卻體質嬌弱,時不時生病,宮中太醫屢治不效。後國王張榜遍求補益之藥,並懸以重賞。一時間,各地獻寶薦醫者絡繹不絕,但所用皆為參類補藥,卻並未奏效。

一天,一位白髮老者揭榜獻藥,聲稱非為懸賞,而實為王子貴體、國家大計著想。國王對老者說:“爾誠心可鑒,然若藥不靈驗,怕有欺上之罪吧。”老者呵呵笑道:“王子貴體稚嫩,難受峻補之藥,需漸進徐圖之。吾有一藥,服百日必能見效。”於是,王子如法服用老者所獻的這種細長條狀、黃白色的草根。三個月後,果見形體豐滿,病恙不染。此時,國王始信老者所言,大喜之余,晉封王子為太子,又急尋老者以封賞,但老者已行蹤難覓。國王問老者所獻之藥何名,眾皆搖頭不知。近臣諫曰:“藥有參類之性,拯挽太子之身,就叫太子參吧。”於是,“太子參”的美名就由此傳開了。

傳說二:

相傳明代大醫藥學家李時珍為出版《本草綱目》,遊歷到南京,住進一家客店。晚上聽見有一婦女的呻吟聲,便問店小二:“隔壁何人患病?”店小二回答說:“是賤內患病,已有幾天了。”“有病為何不去求醫?”李時珍頗感不解。店小二說:“先生有所不知,我們雖然在此開店,但賺來的錢還不夠買一家七口人的柴米油鹽……”

李時珍聽了十分同情,便起身隨店小二進入內房。李時珍邊為店小二的妻子把脈邊問:“近來她飲食如何?”店小二說:“好幾天沒米下鍋了,她只能吃一些番薯幹,我們是靠孩子挖來的野菜根充饑的。”李時珍走過去拿起一籃野菜根細細地看起來,並從中拈了一株菜根,放進嘴裡。然後他對店小二說:“這是一種藥,可治你妻子的病,你從哪裡采來的?”店小二說:“城外,紫金山上!”李時珍又隨手掏出一錠銀子放在桌上說:“天明去買點米,把這藥先煎給你妻子服用,服了就會好轉的。”店小二聞言感激得雙膝跪地,連聲道謝。

店小二的妻子服了幾天藥,病果然好了。店小二把李時珍帶到紫金山朱元璋太子的墓地,只見那裡綠茵如毯,到處都有這種藥草。李時珍連聲說:“好極了!好極了!”他如獲至寶。因為這種藥草生長在朱元璋太子的墓地周圍,所以,李時珍就給它取名為“太子參”。

上面的文章為大家介紹了太子參名稱的緣由,你是否對太子參有進一步的瞭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