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10種內向的人與外界溝通的方式

內向者和外向者表面上看沒有差別,但如果你觀察他們對生活的日常事件作出反應方式,就可以感受到他們的差異。

例如,上個月,作家梅麗莎·達爾的最新科學研究發現:《我,自己和我們——性格科學和幸福感的藝術》,它表明,內向的人在重大會議或重要事件之前能夠更好的避免興奮。

此外,漢斯·艾森克和西北大學的威廉·雷維爾的理論解釋說:在指定環境下,內向著和外向者的警覺性和反應能力生而不同。內向者的中樞神經系統產生的物質可能會使他感到不知所措和疲倦,而不是興奮和積極參與。

2012年,TED的講座題為“內向者的力量”的作者蘇珊·凱恩,在她對內向的定義中重申了這一點,並解釋說,該特徵與“害羞不同”。

“羞怯是對社會判斷的恐懼,”凱恩說,“內向更多的是你如何應對刺激,包括來自社會的刺激。所以,外向者渴望大量的刺激,而性格內向者覺得在更安靜自我的環境中,自己才活得更真實,最通透,能力最強。”

不用多說,儘管三分之一的人口擁有內斂的氣質,現在我們大多數的社會結構歡迎前者:開放的辦公空間,響亮的酒吧,教育系統。

與外向者相比,內向者與外界溝通有10種方式。

他們淡出人群

“進入20世紀後,我們進入了一個歷史學家稱之為新文化個性時代,”該隱在TED演講中說到,“我們已經從農業經濟發展到大企業時代,突然從小鎮到了城市,而是一起工作的人是一群陌生人。”最終內向者會感覺邊緣化,寧願待在人群以外的任何地方。

深層次對話

雖然大多數外向者通過閒聊互動,但內向者經常對這種放鬆方式感到不安,通常內向的人承擔著安靜聆聽者的角色。就像《內向者的方式:在嘈雜的世界中過著平靜的生活》的作者索菲亞所說,性格最終歸結於一個人如何接收(或不接收)他周圍的能量。相反,內向者更喜歡深入的對話,這種對話常常含有哲學思想的光輝。

成功地登上舞臺

詹妮弗博士說,“至少有一半思考人生意義的人是內向者”。事實上,一些最成功的表演者都是性格內向的人。對他們來說,站在成功的登上大舞臺遠比閒聊容易得多。

他們容易分心,但很少覺得無聊

如果你正在試圖摧毀一個內向者的注意力,只需把他們放到使他們過度刺激的處境就可以達到目的。由於內向者對其周圍環境很敏感性,有時在人流量大、開放的辦公空就已經讓他們不堪重負了。

然而,當他們在和平與寧靜的環境下,他們可以花幾個小時在他們的愛好或新書上,這段閒適的時光讓他們充分放鬆和充電。

他們更注重細節,偏愛孤獨的職業

內向者喜歡花時間獨處或與小團體在一起,深入鑽研任務,積極制定決策和解決問題。因此,在他們感到舒適的工作環境中,他們能夠把事情做得更好。

被人包圍時,他們習慣靠近出口

性格內向者不僅在擁擠的地方感覺身體不適,也儘量靠近邊緣來調解的不適感。他們會想各種辦法避免被包圍在人群中。

三思而後行

性格內向者愛當聽眾的習慣往往為他們自己的賺得聲譽。他們不是不願意說話,安靜和害羞的行為意味著,當他們說話時,他們的話語是經過深思熟慮的,是擲地有聲的。

比外向者更不被外界環境影響

2013年發表在《神經科學》雜誌前沿的研究發現,外向者和內向者大腦的“獎勵”機制完全不同。外向者往往因周圍環境刺激多巴胺從而自我感覺良好,但是,內向者往往沒有這種轉變。

受不了煲電話粥

內向者選擇性接聽電話。鈴聲迫使他們轉移在當前的專案或想法的注意力,此外,煲電話粥需要閒聊,這是性格內向者竭力避免的行為。相反,性格內向者會讓來電轉到語音信箱,當他們有足夠時間和注意力的時候,他們會一一解決問題。

獨處時基本斷絕與外界的聯繫

“對某些人來說,獨處與空氣一般不可或缺。” - 蘇珊·凱恩

每一個內向者對刺激都是有限度的。《赫芬頓郵報》博主凱特解釋得很好,她寫道,“假設我們每個人都有一杯能量可用,對於性格內向者來說,社交只佔用了其中的一小部分。我們大部分人很樂意消耗這杯能量。雖然,杯子空了之後,我們需要一些時間來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