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火鍋飄香小心痛風發作
新一輪的冬季來臨,愛吃辣的朋友首先想到的就是火鍋,火鍋雖香,但是火鍋裡隱藏了哪些健康危害呢?下面的帶大家認識一下火鍋對人體會帶來哪些影響。
痛風是一組因嘌呤代謝紊亂及高尿酸血症所致的疾病,隨著人們生活條件的不斷改善,特別是飲食方式的改變,痛風的發病率明顯增多,並有逐年增長的趨勢。痛風患病率隨年齡漸增,多發於30——60歲成年男性,男女之比例約為20:1,女性大多發生在絕經期以後。
腦力勞動者及經濟營養良好的階層發病較多。痛風家族發病率也較高。半數病人有飲酒史,此病容易與關節痛相混淆,導致病人長期盲目求醫服藥,久治不愈,甚而引起關節畸形,或發生腎功能衰竭。此外,高脂血症、高血壓病、肥胖、糖尿病、動脈硬化和冠心病等,常會伴發高尿酸血症和痛風。
吃火鍋時大量進食嘌呤含量高的動物內臟、骨髓、牛羊肉、海鮮、蝦蟹,易導致痛風發作。也有人錯誤地認為只喝湯不吃肉就沒事,其實,肉湯內所含的嘌呤物質比正常飲食要高出30倍,易導致體內嘌呤代謝產物尿酸升高,喝酒又易使體內乳酸堆積,抑制尿酸的排出,這就是圍坐火鍋前開懷暢飲的人易患痛風的主要原因。
目前臨床上對本病的治療尚缺乏病因治療和根治措施,急性期雖可用秋水仙堿或非甾體類抗炎藥控制病情,止痛效果好,但不能有效地降低血尿酸水準;慢性期用別嘌呤醇、丙磺舒、立加利仙等藥物治療,能抑制人體尿酸合成或促進尿酸排泄,從而降低血液中尿酸水準,但它的副作用大,使用的安全範圍小,大部分患者不能堅持治療。因此,利用中醫藥的優勢,針對其病機特點,在其急性發作期、慢性期加強中醫藥的治療,對預防痛風的復發和控制其發展,具有及其重要意義。
中醫認為,先天稟賦不足,或後天飲食不節,加之年過中年,髒氣日衰,脾腎兩虛,濕濁停聚,複因飲酒、饑餓、暴食、受寒、勞倦、情志、創傷、鍛煉過量(長時間步行、運動、打獵等)等因素誘發,導致痰濁瘀血凝滯,絡脈不通,發為痛風。中醫對痛風治療,一般進行分期辨證論治,內外結合。
急性關節炎期,辨證為濕熱瘀阻證,治當清熱利濕,化瘀通絡止痛,常用土茯苓、萆、薏苡仁、黃柏、蠶砂等,並配合金黃膏外敷,可以明顯改善關節局部症狀,並具有排泄尿酸作用;間歇期和無症狀期。
中醫辨證為脾腎虧虛、痰瘀交阻證,治當補腎運脾,泄化瘀濁,藥用蒼術、白術、土茯苓、仙靈脾、杜仲、牛膝、丹參、玉米須、六月雪等,可以改善嘌呤代謝。經過長時間治療,血尿酸可得到下降,而且停藥後療效多穩定。
痛風是一種容易復發的疾病,在使用藥物治療同時,飲食起居調理對控制病情的發展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必須禁用含嘌呤極高的食品,限制蛋白壓攝入量,增加鹼性食物攝入量和水分的攝入,避免過度勞累、緊張、受冷、受濕、關節損傷等誘發因素,注意保暖和避寒。
綜上所述火鍋易引發痛風,所以提醒大家火鍋雖香也要為自己的身體著想。所以儘量少吃一些辛辣的火鍋。只要能堅持做到這些,痛風復發機會就會大大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