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保持年輕心態又要回歸平凡
年輕時,充滿幻想,總覺得來日方長;而老了之後,才知道來日苦短。年輕時有個好胃口,但吃不到好東西;現在老了,有好吃的東西,卻沒有了胃口。瑞典有句名言:“我們老得太快,卻聰明得太晚”。聰明的老人,能認清形勢,放下包袱,激流勇退,一切從零開始,把過去忘掉,不要計較別人對自己的態度,更不去和人盲目攀比,常言說:“人比人,氣死人”。
不管達官貴人,還是億萬富翁,到頭來,也和老百姓一樣,都回歸自然,只留下一把骨灰。無論成功與失敗,歡樂與痛苦,榮耀與羞辱,都逝如流水,只有寧靜致遠。漠視金錢、享受、權力、地位、榮譽等等誘惑,只要自己清清白白,問心無愧,就能吃得香,睡得穩,就能拋開失落,遠離傷感,活得自在,活得瀟灑,活得快樂,活得長壽。忘卻一切煩惱,安安穩穩過日子,平平淡淡就是福。即使經濟上不富裕,卻擁有內心的充實。
人到老年,能坦然地面對自己的平凡生活。學會在現實中生活。在職務上戰士與將軍有很大距離,在財產上平民和富豪也有很大差別,但在人格上,是一律平等的,人本無高低貴賤之分,只要在建設祖國的大廈中,我們追求過、奮鬥過,曾經盡過自己最大的努力,盡心盡力,問心無愧,就是做了貢獻,這就足矣,本來就不圖回報,沒有回報又何妨?高官不如高薪,高薪不如高夀,高夀不如高興,高興就是快樂,快樂就是幸福。我們要會欣賞人生的夕陽美景。
青春年華雖然亮麗,但它會很快流逝。而“青春的心態”才能永遠伴隨我們一生。人到老年,不再有少年的狂妄,青年的浪漫,中年的忙碌,更多的則是對人生的回味,一生中歷盡了風風雨雨,嘗遍了甜酸苦辣,賞夠了春花秋月,飽經了升降沉浮,待到白髮蒼蒼,回首往事,都會生出許多感歎。如果停留于感歎,鬱結於心,而不能進入感悟之境,就可能陷於“剪不斷理還亂”的困擾之中。從感歎到感悟,是一次飛躍,將“感歎”昇華為“感悟”,需要寬大的胸懷,也需要超脫的智慧。
胸懷要變得像大海一樣寬闊,裝得下四海風雲,容得下百年恩怨。做到“有容乃大,無欲則剛”,“心底無私天地寬”。中國有許多善於感悟人生的智者,為我們留下許多開啟心靈的鑰匙。“悟己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這是陶淵明“向前看”式的感悟。“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這是王羲之“往後看”式的感悟。由於他們對人生有了感悟,才能擺脫世俗名利的困擾,安於“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恬淡生涯。總之,自己要善於發掘人生樂趣,詩歌棋畫,興趣廣泛,珍惜良辰,欣賞美景,日子過得有勞有逸,有聲有色,瀟灑自如,怡然自樂。
#p#副標題#e#
人到老年,更加明白,看人看事不像過去那麼簡單。世間之事並非黑白分明,在黑白之間往往有一系列模糊不清的中間顏色。人到老年,更加明白,自己的人生之路是自己走出來的,腦袋是長在自己的肩上,不必管別人說三道四。但丁說:“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吧”。人到老年,更加明白,真金不怕火煉,只要自己守身如玉,堅貞不屈,一切誣衊、打擊、迫害、在歷史的長河中,都會煙消霧散,“莫道浮雲終蔽日,嚴冬過盡綻春蕾”。人到老年,更加明白,如何正確對待自己,並且學會了在漫長黑夜中,為自己點起一盞希望之燈。
人到老年,更加明白,衰老不是從年歲大了開始,而是從對生活的厭倦開始。真正可悲的,不是年歲的增大,而是希望的減少,希望少了,生活的動力就少了,歡樂和興趣自然也就少了。人老之後,失去了許多晉升的機會,和物質的享受,但萬萬不可失去希望和理想。失去希望和理想,就像大海航行,失去羅盤和舵手,就像黑夜裡走路,失去了指路明燈。
人到老年,更加明白,沒有完全合男人心意的女人,也沒有完全合女人心意的男人,家庭需要理解和愛心。有的人失去老伴,心情難受,人之常情,但讓不能死人拖住活人,活著的人要愉快地活下去,繼續享受人間的快樂。人到老年,更加明白,沒有一個十全十美的人,對人要寬厚和熱情,才能獲得愛情和友誼。人到老年,更加明白:天有陰晴,月有圓缺,人生也有苦樂,苦惱是難免的,苦惱往往是我們的欲望得不到滿足而造成的。
德國哲學家叔本華說:"欲望是痛苦的根源”。如果我們能找出苦惱的根源,就可以避免苦惱,並且把苦惱轉化為快樂。快樂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而是靠我們自己去發掘,去創造。人生是有很多快樂的,如家庭、夫妻、朋友、聊天、互助、寬容、學習、電腦、運動、勞動、文娛、音樂、書畫、旅遊、棋牌、寵物、花鳥等等方面都可以找到快樂,可謂快樂到處皆有,就看我們會不會尋找。在各種快樂中,知足常樂和助人為樂、是最重要的快樂泉源,知足是“最大的財富”,需求越少,快樂越多;奢望是“人為的貧窮”,奢望越多,幸福越少。身在福中要知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