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刻意養生的壞處

養生是我們生活當中無處不在的一個話題,通過國家的調查發現,國家每年投入到養生類的書籍大約是有一千多種,當然,這些養生的書籍每年市民購買的量都在不斷的增加,所以很多人都希望通過養生來維護自己的身體健康,但是不少人認為,看了很多的養生知識,往往不知道自己應該怎麼做了,很多自己以前的習慣都是錯誤的,需要改正,但是改正之後往往會不習慣,然後經過一個長期反復的過程,甚至會給人帶來一種潛在的記憶力誤區,因為某些原因,所以有很多養生問題都是需要澄清的。

一是偷樑換柱,把各種說法都塞入養生。真正對人體健康有利的養生理念,符合老百姓的生活習慣並經過科學家們的提煉。可現在一些所謂的養生,很多是把過去文人著作中的一般說法或老百姓的個例拿來,冠以養生的帽子,造成養生亂象。

二是以偏概全,抽象中醫的個性化理念。天人相應觀、整體認識觀和辯證認識觀是中醫三大特點。中醫會根據人的地域、習慣、年齡等,用不同的方法、不同的藥物、不同的劑量治療。大家全吃一種東西,肯定會出問題。

三是囫圇吞棗,混淆食養與食療的概念。食養看重的是食物的維生素、微量元素等營養價值,在用量方面不甚講究。比如煮綠豆湯,可以抓一把也可以抓兩把來煮,食療則有嚴格的用量、禁忌症,把這兩個概念等同,人們往往就不知該怎麼吃了。比如,高血壓病人多吃芹菜有益,有的人就天天吃,家裡有血壓低的則一口不敢吃。其實,芹菜作為蔬菜,降壓作用很弱,不可能一吃芹菜血壓就降低了。

四是瞞天過海,誇大藥物或食物的作用。一些養生專家出於特殊的需要,把某一種食物、藥物包裝成萬能的,所以就會出現吃綠豆、吃泥鰍的現象。藥物和食物沒有最好和最壞之分,各有所長和所短。

五是混淆是非,迎合以補為尚的觀念。有人說現在有三大怪:男人全陽虛要補陽,女人全血虛要補血,六味地黃丸成了萬能保健藥。養生不能和進補劃等號,認為補比泄好的觀念是錯誤的,吃人參流鼻血,就是補出了問題;養就是調養、補養,包括心理因素、飲食因素、氣血因素、體育鍛煉因素、藥物因素等。

養生其實就像你吃飯那麼簡單,養生不應該是刻意的,而是應該在大家的生活當中,閒暇的時候穿插著養生的知識來做的,其實,養生本來就是一個基本的問題,也是關注老百姓的實質而出現的一類養生問題,但是卻被很多人給弄得亂七八糟,被一些不法商販在利益的驅使下,對待同一個問題上出現了若干答案,這個時候往往就困擾了大家,所以以上的五個觀點都是需要大家注意的,大家在養生的時候,也不要聽一些其他人的唆使,按照內心的想法來做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