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食譜

秋冬進補吃什麼好 十款食譜滋陰補腎

現在正是進補的好時節,進補最好的方法就是食療了,生活中有不少食物有滋陰補腎的功效,今天

1、海參燉瘦豬肉

材料:豬瘦肉250克,水發海參250克,大棗5枚,調料適量。

做法:可先將海參洗淨,切絲。豬瘦肉洗淨,切絲。大棗去核,洗淨。把全部用料放入燉盅內,加開水適量蓋好,小火隔開水燉2~3小時,調味後即可。

功效:陰血不足,吃豬肉可滋陰補腎。海參燉瘦豬肉補腎益精,滋潤腸燥。是精血虧損、虛贏瘦弱、津枯便秘,以及為高血壓、動脈粥樣硬化、冠心病患者的保健良品。

2、蟲草鴨塊湯

材料:冬蟲夏草20克,鴨子1只,黃酒、味精、蔥、薑、鹽、胡椒粉、清湯各適量。

做法:宰殺鴨子後去內臟,去毛,清洗乾淨,在沸水中煮15分鐘左右,除去血腥味,切成小塊;冬蟲夏草洗去泥沙備用。在鍋中加入適量清水,放入黃酒、蔥、薑、胡椒粉、鹽,調好味。將鴨塊裝入煲中。用筷子在鴨塊上插幾個小孔,每孔內插入洗淨的冬蟲夏草,再加入調味的清湯後,上籠蒸1小時,加入適量味精調味即成。

功效:滋陰補腎。此湯連續食用1周後可見效果。適用於腰膝酸軟等症。

3、黑芝麻棗粥

材料:粳米500克;黑芝麻適量,紅棗若干,糖適量。

做法:黑芝麻炒香,碾成粉,鍋內水燒熱後,將粳米、黑芝麻粉、紅棗同入鍋,先用大火燒沸後,在改用小火熬煮成粥,食用時加糖調味即可。

功效:芝麻甘平,有補肝腎、潤五臟的作用。此藥膳芳時撲鼻,甜潤可口,具有補肝腎、烏髮等食療效果。

4、黑豆米漿

材料:黑豆50克,黑米30克,枸杞適量。

做法:將黑豆和黑米洗乾淨,提前一晚浸泡一夜。用豆漿機將黑豆和黑米攪碎,之前浸泡過黑豆和黑米的黑色液體也一同倒入豆漿機。加入水量,趁熱放入洗乾淨的枸杞,即可食用。

功效:滋陰補腎、健脾暖胃、明目活血、滋陰補氣。

5、花生大棗燒豬蹄

材料:豬蹄1000克,花生米(帶皮)100克,大棗40枚,料酒25克,醬油60克,白糖30克,蔥段20克,生薑10克,味精、花椒、八角、小茴香各少許,鹽適量。

做法:花生米、大棗置碗內用清水洗淨、浸潤;。將豬蹄出毛洗淨,煮四成熟撈出,用醬油拌勻;。鍋內放油,上火燒七成熱,將豬蹄炸至金黃色撈出,放在炒鍋內,注入清水,同時放入備好的花生米、大棗及調料,燒開後用小火燉爛即可。

功效:滋補腎陰、補血益氣。

6、枸杞蒸雞

材料:枸杞子15克。子母雞一隻(未生過蛋的母雞)料酒、胡椒粉、生薑、蔥、食鹽適量。

做法:將子母雞洗淨;將姜切片、蔥切段備用;將子母雞放入鍋內出水片刻,然後,撈出放入涼水內沖洗乾淨,瀝盡水份,再把杞子裝入雞腹內,然後放入燉盅內,雞腹向上,把蔥、薑放入盅內,加入清湯、料酒、食鹽、胡椒粉,將盅蓋好,用濕紗紙封面盅蓋,用沸水武火蒸2小時即成。

功效:滋補肝腎。枸杞子具有補腎養肝,補血明目,促進肝細胞新生,降膽固醇,降血糖作用。雞肉則有益五臟、補虛損、強筋骨、健脾胃、活血脈之功效。而母雞則性屬陰,對體弱多病者更有益。

7、杞子雙仁羹

材料:枸杞子12克、核桃仁20克、胡麻仁10克、冰糖適量。

做法:各物分別洗淨。雙仁搗爛。在鍋內加入清水400毫升(約1碗多量),武火滾沸後下各物,滾至,放入馬蹄粉稀芡,片刻便可。

功效:杞子能養陰補腎明目,雙仁即補腎固精、潤腸通便、溫肺定喘的核桃仁和胡麻仁,三者亦均富含植物的脂肪油,合而為羹湯,有補腎、滋陰、潤腸的功效,尤宜女性及中老年便秘者服用。

8、丹參紅花燉烏雞

材料:烏骨雞800克,丹參10克,紅花6克,川貝母15克,味精3克,薑5克,大蔥6克,鹽5克,胡椒粉2克,料酒10克

做法:將烏雞宰殺後,去毛,內臟及爪;丹參潤透,切成薄片;川貝母去雜質,切成大顆粒;紅花去雜質,洗淨;姜拍松,蔥切段;將烏雞、川貝母、紅花、丹參、薑、蔥、紹酒一同置於燉鍋內,加入2800毫升清水;將燉鍋置武火上燒沸,再用文火燉煮35分鐘;加入鹽、味精、胡椒粉攪勻即成。

功效:烏雞是女性滋陰補腎的首選,烏骨雞做菜或者是煲湯,都對女性健康非常有好處,不但可以滋陰養顏,還可以氣血雙補。

9、當歸紅棗粥

材料:當歸15克、紅棗50克、白糖20克、粳米50克。

做法:先將當歸用溫水浸泡片刻,加水200克,先煎濃汁100克,去渣取汁,與粳米、紅棗和白糖一同加水適量,煮至粥成。

功效:補腎補血,調經活血,適用於腎虧引起的氣色虧損,畏寒怕冷等症狀。

10、生地桑椹鮑魚湯

材料:生地黃25克,新鮮大鮑魚1只,桑椹子50克,生薑2片,紅棗2枚,食鹽少許。

做法:生地黃、桑椹子、生薑、紅棗。新鮮大鮑魚分別用清水洗乾淨。生薑刮去皮,切2片。紅棗去核。新鮮大鮑魚去殼,肉切片,備用。沙鍋內加入適量清水,煮至水沸後,放入以上原料,用中火燉3小時左右,加入食鹽少許即可。

功效:清熱涼血,滋陰補腎。適用於血熱脫髮或發根受損而頭髮脫落、腰膝無力、頭暈耳鳴、手足心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