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食療

古代盛夏飲食消暑秘方

古時候,進入炎熱的伏日,有吃各種消暑清涼食物的習俗,其目的是預防暑熱傷身,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食療保健作用。

飲食避暑最早於漢代。但漢代的飲食避暑只是“烹羊炮羔,鬥酒自勞”,是一種勞動之餘的“鬥酒會”,主要目的是消除疲勞。南北朝伏日以飲食避暑有進一步發展。據《荊楚歲時記》載: “伏日進湯餅,名為避惡”。古人習慣稱暑氣為惡氣,這裡所謂“避惡”,實際指的是避暑。“湯餅”是一種放在水裡煮熟的麵食。雖然湯餅本身不是清涼食品,但在夏天吃熱氣騰騰的湯餅時卻能出一身大汗,從而帶走體內大量熱能,所以說,古人盛夏吃湯餅無疑是一種很好的避暑方法。

明清以來,伏日最盛行吃蓮子湯。據《帝京歲時記勝》載:“六月盛暑,食飲最喜清新。京師蓮食者二;內河者嫩而鮮,宜承露,食之益壽;外河堅而實,宜幹用。”《清稗類鈔》也說:“京師夏日……鮮蓮子之類,雜置小冰塊於中”宴客。中醫學認為,蓮子性味甘平,有補脾澀腸,養心益腎的功用。夏日常飲蓮子湯,能補中強志,養神益脾。中老年人食之,輕身益氣,令人強健。夏日飲蓮子湯益壽是有科學道理的。

清朝北京地區伏日選擇中草藥避暑,也是一大特點。據《京都風俗志》說:“伏日,人家有食盛饌異於平日者,謂之‘貼伏膘’。或以此日起,有合冰水者,或有煎蘇葉、藿葉、甘草等湯,於市中舍之,謂之暑湯”。這裡“蘇葉”,即紫蘇葉,中醫學認為紫蘇性溫、味辛、功能發表散寒、理氣寬中、化痰止咳。《日華子本草》稱其:“止咳,潤心肺,消痰氣。”中老年和兒童夏日飲蘇葉湯,則有健脾補中,脾土健旺的功效。“甘草”,亦稱甜草,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中醫學上以根狀基入藥,性平、味甘,功能緩中補虛、瀉火解毒、調和諸藥,生用可治咽痛、癰疽腫毒。

附:粽子的來歷 粽子的歷史沿革

春秋時期: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

東漢末年:草木灰水浸黍米,因水中含堿,用菰葉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就成廣東堿水粽。

晉代: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這時包粽子的原料除米外,還添加中藥材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稱“益智粽”。南北朝:出現雜粽。品種增多,米中摻雜禽獸肉、板栗、紅棗、赤豆,裹成的粽子還用作交往的禮品。

唐代:粽子用米已“白瑩如玉”,粽的形狀出現錐形、菱形。日本文獻中就記載有“大唐粽子”。

宋代:有“以艾葉浸米裹之”的“艾香粽”,還有“蜜餞粽”,見蘇東坡“時於粽裡見楊梅”的詩名。這時還出現用粽子堆成樓臺亭閣,木車牛馬作的廣告,說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時尚。

元代:粽子包裹料已從菰葉變革為箬葉,突破菰葉的季節局限。

明代:出現用蘆葦葉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現豆沙、豬肉、松子仁、棗子、胡桃,品種更加豐富多彩。

清代:出現“火腿粽子”。

如今粽子更是千品百種,璀璨紛呈。現今各地的粽子,一般都用箬殼包糯米,但內涵花色則根據各地特產和風俗而定,著名的有桂圓粽、肉粽、水晶粽、蓮蓉粽、蜜餞粽、板栗粽、辣粽、酸菜粽、火腿粽、鹹蛋粽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