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訊

寒露後多泡腳需補腎 驅寒氣

常言道:“寒露腳不露。”寒露過後,要特別注重腳部的保暖,以防“寒從足生”。普陀區中心醫院中醫科副主任醫師劉淑清表示,寒露後,熱水泡腳是一個很好的養生方法,既能解除疲勞,又能改善睡眠,還有補腎的功效。

劉淑清介紹,腳部受涼,特別容易引起上呼吸道黏膜毛細血管收縮,導致人抵抗力下降。而熱水泡腳可以改善局部血液迴圈,既能驅寒,又能促進代謝。因此,劉淑清建議,寒露時節,出行前如果條件允許,最好用熱水泡腳,既可預防呼吸道感染性疾病,還能使血管擴張、血流加快,改善腳部皮膚和組織營養,減少下肢酸痛的發生,使人精力充沛。

劉淑清表示,泡腳最好的時間在晚上9點鐘左右,這個時間泡腳可以達到最好的補腎效果。因為此時是腎經氣血比較衰弱的時辰,此時泡腳,身體熱量增加後,體內血管會擴張,有利於活血,從而促進體內血液迴圈,達到補腎、消除疲勞的效果,使人有舒適的感覺。因此,俗話說“睡前燙燙腳,勝似吃補藥”。在秋冬季節,每日堅持泡腳,不但可以保持腳部清潔,增強其新陳代謝,還可以防治凍瘡、足癬等腳疾。

此外,“秋乏”是秋季最易出現的症狀之一。劉淑清解釋,從中醫角度來講,“秋乏”是因為秋天乾燥,耗液傷津,致使人體陰液不足所致。夏去秋來,氣候由炎熱變得涼爽。此時人體各種生理系統也相應發生變化,出汗減少,體熱的產生和散發以及水鹽代謝也恢復了日常的平衡,消化功能恢復常態,心血管負擔得到減輕,人體能量的代謝達到基本穩定的程度,因而肌體進入了一個週期性的休整階段。此時,人體會有一種說不出的疲憊感,許多人會感到四肢無力,懶動懶言,睡眼朦朧,沒精神。

這種“秋乏”可以說是對盛夏季節帶給人體超常消耗補償的保護性反應,又是對肌體在秋季這個宜人舒適的氣候環境中得以恢復的保護性措施,也是肌體內外環境達到新的平衡的過渡現象。這是一種人體所需的正常生理現象。劉淑清建議,為減輕“秋乏”現象,首先睡眠要充足,最好比夏天多一小時,市民可適當減少一些睡前活動,提早入睡。另外,多吃富含維生素的食物;多曬太陽;適量的戶外運動,如打球、打太極拳等,都有減緩“秋乏”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