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秋乏 每日多睡一小時
“處暑”是暑氣結束的時節,“處暑”之後,我國很多地區的氣溫會逐漸下降,所以,處暑就意味著暑氣消退秋天來臨。俗話說,春困、秋乏、夏打盹。“處暑”期間,天氣由熱轉涼,很多人都會有懶洋洋的疲勞感,也就是“秋乏”,秋乏是一種自然現象。“處暑”節氣正處在由熱轉涼的交替時期,自然界的陽氣由疏泄趨向收斂,人體內陰陽之氣的盛衰也隨之轉換。此時人的起居應相應調整,尤其是睡眠要充足,因為只有這樣,才能適應“秋乏”。
保健提要
以每個人比平時增加1小時睡眠為好。加強鍛煉在此時也很適宜,早晚跑步、打拳、做操、爬山等。
飲食調理應多吃些含維生素的鹼性食物。如番茄、辣椒、茄子、馬鈴薯、葡萄和梨等。這些食物都能幫助克服疲倦。少吃油膩的肉食,秋乏與體液偏酸有關,多吃鹼性食物能中和肌肉疲倦時產生的酸性物質,使人消除疲勞。
“秋乏”是人體要休整
暑天結束後一般早晚的溫差增大,且秋高氣爽,人們會感覺比較舒服。此時人們為什麼還會感覺乏呢這是因為在炎熱的夏季,人的皮膚濕度和體溫升高,由於大量出汗使水鹽代謝失調,胃腸功能減弱,心血管和神經系統負擔增加,再加上得不到充足的睡眠和舒適的環境調節,人體過度消耗了能量,失去了較多的“老本”。
秋季雖然人體出汗減少,體熱的產生和散發以及水鹽代謝也逐漸恢復到原有的平衡狀態。由此人體進入一個生理休整階段,身體就會出現各種不適,一些潛伏在夏季的症狀就會出現,機體也產生一種莫名的疲憊感,如不少人清晨醒來還想再睡,這種狀況就是“秋乏”。
中醫認為秋主燥,燥熱耗氣傷陰,氣虛導致四肢無力,神疲懶言,陰虛可見咽幹、口幹、鼻子幹。“處暑”時雖然早晚溫涼,但中午氣溫仍然很高,暑濕較重,暑濕最易傷脾,中醫稱暑濕困脾,而脾又是主管人體肌肉四肢的,當脾被濕困後,就容易感到疲乏。
預防“秋乏”四步曲
■一是睡眠充足
夏天晝長夜短,天氣悶熱,很多人長期睡眠不足。處暑後天氣變涼,就該改變夏季晚睡的習慣,儘量爭取晚上10時前入睡,並要早睡早起,以提前進入“備戰“狀態,防止上班犯困。
適當午睡利於化解困頓情緒,特別是老年人要午休。因為老年人的氣血陰陽俱虧,會出現晝不精、夜不瞑的少寐現象。古代養生家認為老年人宜“遇有睡意則就枕”。現代研究發現,夜間0至4點,體內各器官的功能都降至最低點;中午12至13點,是人體交感神經最疲勞的時間。在這兩段時間,老年人一定要入睡。有統計表明,老年人睡子午覺可降低心、腦血管病的發病率。
■二是飲食清淡
保持飲食清淡,合理營養。不吃或少吃辛辣燒烤類的食物,包括辣椒、生薑、花椒、蔥、桂皮及酒等。從中醫上講這些食品容易加重秋燥對人身體的危害。適量增加優質蛋白質的攝入,如雞蛋、瘦肉、魚、乳製品和豆製品等。
不吃油膩食物。油膩食物會在體內產生易使人困倦的酸性物質,應少吃;多吃蔬菜水果,多喝水有利於提神醒腦。這是因為果蔬中的維生素作為輔酶能協助肝臟把人體疲勞時積存的代謝物儘快排除掉,同時蔬菜和水果為鹼性食物,其代謝物能中和肌肉疲勞時產生的酸性物質,使人消除疲勞。
■三是加強鍛煉
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鍛煉以早晚為好。只有體能充足,才能戰勝季節交替時身體的不適。
鍛煉方法
1.登山、散步、做操等,簡單運動有助於情緒平靜解除秋乏。
2.伸懶腰也可緩解秋乏。
即使在不疲勞的時候,有意識地伸幾個懶腰,也會覺得舒適。伸懶腰時可使人體的胸腔器官對心、肺擠壓,利於心臟的充分運動,使更多的氧氣能供給各個組織器官。
■四是室內養植物
“秋乏”狀態與人體缺氧有一定關係,因此,室內適合放置一些能吸收二氧化碳等廢氣的花草。
選擇:盆栽柑橘、吊蘭、斑馬葉橡皮樹、文竹和綠蘿等。
客廳適宜養植常春藤、無花果、豬籠草和普通蘆薈。這些植物不僅能對付從室外帶回來的細菌和小蟲子等,甚至可以吸納連吸塵器都難以吸到的灰塵。
辦公室適宜養蘆薈和吊蘭,它們能在其新陳代謝過程中,把被認為能致癌的甲醛轉化為像糖或氨基酸那樣的天然物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