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人心理透視:理想為何變不成現實?不順歸於外因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這句話曾被許多青年掛嘴邊。但今年“五四”青年節前,廣州發佈的一項關於年輕人理想與現實狀況的調查卻顯示,當代青年並非理想缺失的一代,而且他們的理想看得見、摸得著,與個人價值、家庭、工作息息相關,更接地氣。
這項調查由廣州市青年文化宮在廣州市委的指導下發起,結果顯示,85.8%的青年認為自己是有理想的人,其理想依次是“家庭幸福”、“完善自我修養”、“無憂無慮”。更令人欣喜的是,在過去五年中,七成青年基本實現理想;當理想和現實發生衝突時,65.3%的人會“接受現實,但仍為理想努力”,僅2.9%會“消極對待”。
然而,我們從調查資料中也能看出一些問題,比如仍有26%的人沒有實現理想;當問及“實現理想遇到的主要障礙”時,“沒有物質條件”、“付出努力卻未能得償所願”、“缺乏機會”三項答案位居前三。《廣州日報》此前一項調查也顯示,52.6%的“80後”認為壓力大,29.7%的人認為闖出一番事業太難。從中不難看出,儘管大多數年輕人有理想,肯打拼,但實現理想的道路並非一帆風順,他們自身也存在遇到困難喜歡歸於外因等問題。
心理學研究表明,遇到不順心的事,外歸因能緩解壓力。因為他們總能從失敗中看到光明的一面,絕不否定自己的能力。但總是為自己的失敗找到合理解釋,難免會因看不到自身的缺點而一錯再錯。
近代思想家章太炎曾在《今日青年之弱點》一文中指出,青年往往容易好高騖遠,把事情看得太容易,這些都是實現理想的內在障礙。首先,做一件事情,在起初的時候,不容易看出誰更優秀。而且,人生總有些成績是僥倖得來,如果因此而把一切看得過於容易,凡事都想僥倖成功,自然會被現實打回原形。他舉例說,孫中山為人不錯,但喜歡把事情看得太容易,是他最大的弱點。其次,不少青年在求學時代自命不凡,眼高手低,不願踏踏實實求學、做事。青年又處於思想最活躍的階段,加上身處多元化社會,可能理想多變、搖擺不定。因此,理想難以實現,固然與社會、家庭、物質等客觀條件有關,但作為“早上八九點鐘的太陽”,青年仍需直面內心的弱點,多自我反省,遇事慎重,才能將理想化為現實。
唐代詩人李賀在《致酒行》中提到,“少年心事當拏雲,誰念幽寒坐嗚呃。”意思是,年輕人應有高遠的理想,可誰能想到,我卻如此淒涼寂寞。誠然,在追尋理想的道路上,可能沒有鳥語花香,有的或許只是無人理解的清冷與孤寂,但只有堅守下去,才能到達理想的彼岸。這需要做到以下4點:
1.形成固定的時間節奏感。養成在固定時間去做固定事情的習慣。這些時間“錨點”有助掌控自己的時間。對於突如其來的事情,比如臨時指派的任務,一定要集中精力快速完成。
2.找到志同道合者相互激勵。人是群體性動物,很難擺脫從眾的心理模式。與優秀的人在一起,容易被這樣的氛圍同化。
3.不貪圖暫時的安逸。美國斯坦福大學心理學系教授沃爾特·蜜雪兒發現,甘願為更有價值的長遠結果而克制一時欲望、放棄眼前誘惑的人,更易成功。因此,青年不妨重新設置品嘗人生苦樂的次序,從小事做起,比如先做完工作,再與朋友聚會,形成習慣。
4.不被小成績衝昏頭腦。當目標獲得進展時,不少人會獎賞自己,甚至放縱一下,但容易讓自己脫離正確軌道。此時記得提醒自己,繼續加油,因為目標還沒實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