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靜心養陽,防暑化濕
七月七日小暑天。太陽黃經為105度。天氣已經很熱,但還不到最熱的時候,所以叫小暑。時至小暑,已是初伏前後,到處綠樹濃陰,很多地區的平均氣溫已接近30度,時有熱浪襲人之感,暴雨也時常在小暑節氣光顧我國的大部分地區。
時當小暑之季,氣候炎熱,人易感心煩不安,疲倦乏力,在自我養護和鍛煉時,我們應按五臟主時、夏季為心所主而顧護心陽,平心靜氣,確保心臟機能的旺盛,以符合“春夏養陽”之原則。
【靜心】
《靈樞·百病始生》曰:“喜怒不節則傷髒”,這是因為人體的情志活動與內臟有密切關係,有一定規律。不同的情志刺激可傷及不同的臟腑,產生不同的病理變化。中醫養生主張一個“平”字,即在任何情況之下不可有過激之處,如喜過則傷心,心傷則心跳神蕩,精神渙散,思想不能集中,甚則精神失常等。
心為五臟六腑之大主,一切生命活動都是五臟功能的集中表現,而這一切又以心為主宰,有“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之說,所以,心神受損又必涉及其他臟腑。在情志方面,“喜”為心之志,這“喜”如果在不過分的情況下,可舒緩緊張的情緒,使心情舒暢、氣血和緩。
小暑養生重點突出“靜心”二字就是這個道理。建議大家天熱時可以在環境清幽的室內外,讀書習字、品茶吟詩、觀景納涼(都不想做的話閒聊發呆也好嘛)。
【養陽】
按照中醫理論,小暑是人體陽氣最旺盛的時候。陽氣在中醫裡又叫“衛陽”或“衛氣”。這裡的“衛”是衛兵、保衛的意思,也就是說,陽氣好比人體的衛兵一樣,負責抵禦一切外邪,保衛人體的安全。人只要陽氣旺盛,就會百病不侵。
動升陽,但運動最好選在早上和晚上,晨練不宜過早,以免影響睡眠。
進入高溫天氣,心臟排血量明顯下降,各個臟腑器官的供氧能力明顯減弱。所以心臟有問題的人活動後容易出現氣短、心慌等現象,因此,這類人群要注意行動不要猛烈。
可以選擇早晨或傍晚在河邊、花園裡進行低強度運動,如八段錦、太極拳、散步等,避免運動後大汗淋漓。有一點要記住:運動中科學補水必不可少的。
【防暑】
小暑時節前後,防中暑是非常重要的。這段時間天氣炎熱,強烈陽光的照射過久,紅外線易使人的大腦喪失調節體溫的能力,很容易發生中暑。此外,外界氣溫高,空氣中濕度大,汗液蒸發困難,體內熱量積蓄過多,以及出汗過多,也會導致體內水和鹽大量排出。一旦得不到及時補充時,同樣可能中暑。
所以對於體力勞動者、室外工作的人員來說,應該多飲水,同時服少量仁丹、常喝綠豆湯等都可預防中暑。
【化濕】
小暑時節多暑多濕,人往往感到頭重腦疼,則容易抑鬱、倦怠、胸悶、胃口不好。
對於呼吸系統疾病患者而言,夏季要多注意保養,以防咳嗽、氣管疾病的反復發作。
而對於體質濕熱者來說,手心腳心常有發熱感,且在濕氣和熱氣交相作用下,容易便秘,大便顯得黃而臭。
飲食要清淡,便於消化。要多食用消熱利濕的食物,比如綠豆粥、荷葉粥、紅小豆粥等,用冬瓜與蓮葉、薏米燒湯喝,也是以清濕熱的清涼飲料。同時,還要注意調節好房間中的濕度,多開窗通風。
【排毒】
俗話說“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這種吃法便是為使身體多出汗,排出體內各種毒素。
小暑時節要注意排毒,飲食應以清淡為主,少食辛辣油膩之品。如綠豆百合粥具有清熱解毒、利水消腫、消暑止渴、降膽固醇、清心安神和止咳的功效。南瓜綠豆湯同樣具有清暑解毒、生津益氣的功效。蔬菜應多食綠葉菜及苦瓜、絲瓜、南瓜、黃瓜等,水果則以西瓜為好。
【護脾胃】
小暑要注意對脾胃的保養,脾胃虛的人少喝冷飲、少吃涼菜,注意肚臍不要受涼。
這時是消化道疾病多發的時節,在飲食調節上要改變飲食不節、飲食不潔、飲食偏嗜的不良習慣,冷飲冷食不宜過多,一切都應以適量為宜。
飲食以適量為宜:過饑,則攝食不足,化源缺乏,而致氣血不足,引起形體倦怠消瘦,正氣虛弱,抵抗力降低,繼發其他病症。過飽,會超過脾胃的消化、吸收和運化功能,導致飲食阻滯,出現脘腹脹滿噯腐泛酸,厭食,吐瀉等食傷脾胃之病。
【午睡】
小暑到,氣溫升高,相對高溫的天氣容易讓人疲倦,尤其是在下午的時候更顯疲勞,因此這個時節就要增加午睡,緩解疲勞,補充體力,只有這樣才有更多的精力應對下午長時間的工作。
午睡雖不是主要睡眠,且時間短暫,但它所產生的效應卻不容忽視。午睡不但有利於補足必需的睡眠時間,使身體得到充分的休息,並對改善腦部血供系統的功能、增強體力、消除疲勞、提高午後的工作效率具有良好的作用,同時午睡還具有增強機體防疫功能的作用。此外,午睡還可減少腦血管意外事件的發病機會。
把握好午睡時間長短,可隨夜晚的睡眠狀態及上午工作的勞累程度而定,一般不宜過長,以半小時左右為宜。時間睡得太長由於進入深睡眠,醒來後會感到頭部昏沉。
【穿著】
高溫酷暑下,有些人喜歡光著上身乘涼。其實當氣溫接近或超過人的體溫時,赤膊不但不涼爽,反而會感到更熱。因為人的體溫調節不僅靠皮膚蒸發,還和皮膚輻射有關。當外界溫度超過37℃時,體溫主要靠皮膚蒸發來散熱。當氣溫繼續升高時,皮膚不但不能通過輻射方式來散熱,還會從外界環境中吸收熱量,使人感到更加悶熱。
所以不要為了涼爽不穿衣服喲。
【冥想】
小暑期間還可以每天閉眼靜坐沉思2次,每次至少20分鐘,這可以有利於靜心,對心血管的養護也會有很大幫助。冥想的方式,既可以是打坐,也可以是一般的正襟危坐,甚至可以斜倚而臥。
步驟大致可分為如下幾點:調氣息、放心態、凝精神、暢思想。可採用唐代名醫孫思邈所推崇的“引氣從鼻入腹,吸足為止,久住氣悶,乃從口中細細吐出,務使氣盡,再從鼻孔細細引氣入胸腹”的腹式呼吸法。
需要注意的是,冥想有別於瞎想,更不是苦想。在冥想過程中,要有意識地引導自己向積極的、陽光的事物去想像,這樣才會越想越健康。
【冬病夏治】
在養生保健中常有“冬病夏治”的說法,對於那些每逢冬季發作的慢性疾病,如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支氣管哮喘、腹瀉、風濕痹證等陽虛證,是最佳的治療時機。有上述慢性病的朋友,在小暑養生中尤其應該細心調養,重點防治。
以慢性支氣管炎為例,介紹內服外用並舉的具體方法:內服溫腎壯陽的金匱腎氣丸、左歸丸等,每日二次,每次一丸,連服一個月。
外敷藥可選用白芥子20克、元胡15克、細辛12克、甘遂10克,同研細末,用薑汁調糊,分成六份,每次取一份攤在直徑約5釐米的油紙或塑膠薄膜上,貼在後背的肺俞、心俞、膈俞穴上或貼在雙側的肺俞、百勞、膏肓穴上,用膠布固定。一般貼4~6小時,如有灼痛感可提前取下,局部微癢或有溫熱舒適感可多貼幾小時。
須注意的是,每個伏天(夏季三個伏天)貼一次,每年三次,連續貼三年,可增強機體非特異性免疫力,降低機體的過敏狀態。這種內、外結合的治療可以有效地根除或緩解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