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堂專家”揭秘保健品行業內幕
保健食品的功效真的是如此神奇嗎?現在保健品行業一番欣欣向榮的景象蒙騙了很多老百姓,不過現在的人都不傻,當然會覺得其中事有蹊蹺;我國自古以來就有吃“補品”的傳統習慣,現在的保健品真的能替代古時候的補品嗎?一起來看看“坐堂專家”講解的保健食品行業內幕吧。
退休后成了“坐堂專家”
60歲的王先生以前是個醫生。2002年,退休后的生活有些平淡,于是在朋友的推薦下,王先生開始接觸保健品營銷,“朋友一開始跟我說是在醫藥公司當醫學顧問,后來才發現原來就是促銷員。他們說有醫生背景的人在這行挺受歡迎,也不會太累,只要按照老板給的材料去說就行了。”王先生的職位在業內被稱為“專家推銷員”,他原先的很多同行都在退休后進入了這個行業,做得最久的已經將近20年。
最初,王先生是在一家知名老藥店的外包專柜“坐堂”,每天按點兒上下班,身著白大褂,胸前掛著醫生高級職稱的牌子,在來往消費者的眼中,他儼然是一名在藥店工作的大夫。但不同于醫院的是,柜臺是經銷商在藥店租下的攤位,他不負責看病,只是講解保健品相關知識并推銷產品。
“一開始推銷的是一種宣稱治療癌癥的保健品,成分是真的,但肯定沒療效,可宣傳語卻吹得離譜。”有人來咨詢時,王先生會順著患者的問題,先講所患癌癥的基本常識,然后告訴他們這藥能治的就是這種癌,“您這病吃我們的藥就對了,專門針對這種癌,而且是純天然的,沒有任何副作用,不像有些藥吃完了會有不舒服,您可以放心吃,不少人吃著效果好都回來買……”幾番對話下來,治病心切的患者就掏出了錢包。
后來王先生從朋友處了解到,這個攤位的老板其實是個司機,根本不懂醫,從東北批發了一批保健藥后,便在藥店租了多個攤位零售。當時給王先生的報酬是每月1200—1500元,另外根據“業績”再有提成。在這里,王先生做了將近兩年,“總共賣過多少記不清,算挺火的,每天都能賣出兩三千塊錢的藥。”
2003年,保健品推銷又有了新的形式——當地文化宮每季度都有一次藥品和保健品展銷。每到這幾天,這里幾乎成了“行業大集”。圈內的醫生會相互通氣,分別去給不同的產品當“咨詢顧問”。于是每個攤位上都能見到一個講解推銷的“專家”。
把不懂醫的包裝成專家,把懂醫的拔高成教授
入行后,王先生才發現這行的黑暗,“圈里流傳著一句話,‘十個劫道的,不如一個賣藥的’。劫道是明目張膽的犯罪,而賣藥的則是讓你心甘情愿地掏出錢來,這行的欺騙性和暴利可想而知。”
隨著時間的推移,他發現這里很多“專家”、“顧問”都沒有醫學背景,有剛剛中學畢業的待業青年,還有下崗的售貨員、工廠的會計等。這些人經過短期培訓和包裝后,披上白大褂就開始跟病人忽悠。王先生就曾給某公司新招的推銷員進行醫學方面的培訓,“里面都是些沒什么文化基礎的小青年,因為啥也不懂,所以需要簡單地講講相關醫學知識。”最主要的培訓是如何推銷產品,關鍵是教他們學會“挑人”,老人、女性、情緒焦急低落的病人是主攻對象,然后再見機行事套近乎推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