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百科

營養保健既要均衡飲食又要因人而異

昨天是世界保健日。記者從我市多家醫院的營養科了解到,近年來,市民的保健意識越來越強,慢性疾病患者希望得到飲食指導,亞健康人群希望調理體質增強免疫力,健康人群也希望“治未病”。以前,營養科的醫護人員多是為住院病人提供營養評估、營養會診和營養支持,現在,他們也接受普通市民咨詢了。

對營養保健“半瓶子醋”的人不少

市李惠利醫院營養咨詢門診副主任營養師金科美表示,在營養保健方面,不少人是“半瓶子醋”,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很需要查漏補缺,針對個體情況進行相應的指導。

金醫生舉了個例子。有家長來問,孩子偏胖,可血色素又不高,想著補血就要補鐵,就天天給孩子吃豬肝,結果孩子的膽固醇大大超標,這可如何是好?“這說明,這名家長只知道豬肝含鐵量高,可以補血,卻不知道豬肝膽固醇高,不適合天天吃。”

金醫生告訴這名家長,孩子要補鐵,又要控制體重,完全可以選擇大豆、黑豆等豆類或豆制品,以及棗類、小油菜、莧菜、芹菜等富含鐵元素的蔬菜,而且,每天要保證一定的攝入量。另外也要注意維生素C的攝入,以促進鐵的吸收。

飲食“一刀切”導致營養不良

有的糖尿病患者視淀粉如洪水猛獸,每餐只吃一兩口飯,有的“三高”患者常年吃青菜豆腐,一滴油也不沾,這種飲食“一刀切”的結果就是營養不良。金醫生表示,食物很少有絕對的黑與白,具體某一種食物是否有益身心,關鍵還在于攝入的量。

以糖尿病患者為例,并不是不能吃飯,而是在于能吃多少又該吃多少,“我們會根據患者的身高、體重、病情,計算出適合他個體情況的熱量攝入值,并換算成具體的食物,制定出個性化的營養食譜。這樣,既能控制血糖,又能保證營養均衡。”

食物間的互換則為患者提供了更多選擇。比方說,有的患者不適合多吃肉,又或是實在不愛吃肉,他就可以選擇魚類、豆制品等代替。50克瘦肉和75克魚、200克豆腐能量相當,后者也都是優質蛋白,保證必要的攝入量也有助于保持良好的營養狀態。如果患者缺乏相應的食物交換知識,可以到醫院接受專業人員的飲食指導。

金醫生表示,患者在飲食上的選擇余地大了,生活品質就提高了,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病情的恢復。

天未冷,膏方卻已被“盯”上了

天氣未冷,但近來市第一醫院膏方門診已開始熱鬧起來了,平均每天僅咨詢電話就有幾十個,上門咨詢的市民也是絡繹不絕。市第一醫院傳統醫學中心主任朱可奇稱,醫院要到11月才會開始配制、銷售膏方,“膏方不含防腐劑,保存起來不易,現在天氣還有點熱,市民們最好再等一等。”

朱醫生介紹,青睞膏方的多是亞健康人群。他們大多易疲乏、易感冒、消瘦、脫發、食欲不振、口角易發潰瘍,有的還有精神緊張和睡眠質量差的癥狀,但經檢查又沒有實質性的疾病,這才求助于膏方。

朱醫生分析,可能是大家更注重個性化了,調補保健更要因人而異,市面上的滋補品都是普適性的,加上既多且雜,讓人無所適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