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訊

限鹽 食物中的鹽也要限

在日常生活中,習慣上將氯化鈉簡稱為鹽。它是人們生存的必需品,也是世界上利用最普遍的非金屬礦物原料。

每天3克鹽就能滿足人體需求

食鹽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鈉,它給我們的表面感覺是咸。氯化鈉中的鈉元素是我們體內不可缺少的一種化學元素,人體內約存有6200~6900毫克的鈉。它廣泛存在于體內各種組織器官內,調節體內水分,增強神經肌肉興奮性,維持酸堿平衡和血壓正常功能。人體需要的鈉主要從食物和飲水中來,食鹽、醬油、味精、醬和醬菜、腌制食品等都可以提供較多的鈉,肉類和蔬菜也可以提供少部分鈉。正常成人每天鈉需要量為2200毫克,我國成人一般日常攝入的食物本身大約含有鈉1000毫克,需要從食鹽中攝入的鈉為1200毫克左右。因此,實際在每天食物的基礎上,攝入3克食鹽就基本上達到人體鈉的需要。由于人們的膳食習慣和口味的喜愛,鹽的攝入量都遠遠超過3克的水平。

根據自身情況選擇食用鹽

食鹽是我國居民營養膳食指南中提倡每日減少食用的食品,加硒鹽、加鋅鹽……曾經,這些營養鹽悄然興起。不過,根據原衛生部2012年發布的《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食品營養強化劑使用標準》規定,我國居民營養膳食指南中提倡減少食用的食品不宜作為強化的載體,也就是說,食鹽中將不再允許添加除碘之外的營養強化劑。食鹽按照來源可以分為海鹽、湖鹽、井礦鹽;按生產方法劃分,可分為真空蒸發制鹽、日曬鹽、粉碎鹽等。目前我們在超市看到更多的應是按用途來分類的食鹽。

原鹽:利用自然條件曬制,結構緊密,色澤灰白,含有氯化鎂、氯化鉀、硫酸鎂、硫酸鈣以及多種微量元素,因而具有一定的苦味,多用于腌制咸菜和魚、肉等。

精鹽:以原鹽為原料,采用化鹽鹵水凈化,真空蒸發、脫水、干燥等工藝,色潔白,呈粉末狀,氯化鈉含量在99.6%以上,適合于烹飪調味。

加碘鹽和無碘鹽:碘鹽是在普通食鹽中添加一定劑量的碘化鉀和碘酸鉀,是世界公認的防治碘缺乏的最經濟有效的強化食品。碘對人體健康至關重要,它在人體內能合成甲狀腺激素,對人體的基本生命活動、體格發育、腦發育都有重要作用。如果食物中缺乏碘,人容易患上大家熟悉的地方性甲狀腺腫大和地方性克汀病,還會造成流產、早產和胎兒先天性畸形等。無碘鹽適用于高碘地區的人群和醫囑為無碘或低碘的患者,如甲亢等。

低鈉鹽:以碘鹽為原料,適當降低食鹽中的鈉含量,增加鉀含量的食鹽,適合糖尿病、腎炎、胃炎、高血壓病人和家族性高血壓的人群。但腎功能衰竭、酸中毒、服用某些抗癌藥物、大量出血、手術前后和嚴重創傷等病人,應慎用低鈉鹽,或在醫生指導下食用,以免因攝入鉀過量而造成危險。長期血壓偏低、腹瀉患者,高強度運動出汗多以及炎熱的夏季等情況下,人體應增加鈉的攝入,也不宜選用低鈉鹽。對于一般人而言,如果愿意從心理上接受低鈉鹽并控制進食量,是很好的事情,但如果因口味較淡而在烹調時加入更多的低鈉鹽,則失去了選擇低鈉鹽的意義。

食物中隱形殺手不可忽視

人們都知道少吃鹽的好處,所以很多人在做菜的時候都有意少放些鹽,但是卻忽略了我們周圍的食物中有很多是含鹽量高的隱形殺手。

速食類食品如方便面、比薩、漢堡、油條、面條、早餐麥片、豆腐絲、素雞、包子饅頭等等。發面用的小蘇打就是碳酸氫鈉,加入到速食、快餐類食物中可以改善食物的口感,但是卻在無形中增加了身體鹽的攝入。同時,火腿、香腸、腌肉、扒雞、午餐肉、松花蛋、肉松等加工類食品,在制作過程中已經浸入了大量的鹽,所以此類食物都含有高鹽。

零食零食是大家比較容易忽略的,因為有些人認為沒有咸味就不含鹽,不會把甜味食物與高鹽聯系到一起。比如餅干、蛋糕、點心、冰淇淋、奶酪等,這些食品的生產工藝需要加入含鈉的輔料,如發酵粉(碳酸氫鈉),和功能性的添加劑,如調節酸味的檸檬酸鈉、防腐用的苯甲酸鈉等。同時,零食中的魷魚絲、牛肉干、海苔、薯片、瓜子、蜜餞等食物味道本身偏咸,可見其中含有鹽分不在少數。

調味品類包括醬油、醋、味精、雞精、蠔油、豆瓣醬、辣醬、韭菜花、腐乳等都含有鹽。比如醬油,每5毫升醬油相當于1克食鹽,所以做菜時放了以上這些調味品就更要減少食鹽的量。

連天然食物中都含有鈉,包括肉類、魚類、蝦貝等水產品。許多蔬菜,如空心菜、豆芽、紫菜里,也都含有天然的鹽。所以在選擇食物的時候,盡量少吃高鹽食物,做到對每天每餐的食鹽量心中有數,這樣才能夠合理飲食,保持身體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