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一天吃得 食物中的油量超標了麼
過去30年,國人的生活水準顯著提高,盤子裡的油水也越來越多。從“沒油吃”到“不差油”,國人的烹調油用量早就超標了。根據營養學會的推薦,每人每天油脂的用量應控制在25~30克,而很多城市人口已經達到50克,甚至80克,簡直像是“喝油”,由此帶來了肥胖、代謝疾病、心腦血管疾病等健康問題。可以說,餐桌控油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
首先,我們需要瞭解自己的“油商”有多高,做個測試就能知道。如果一頓有菜有飯的正餐中,你吃了一份普通炒菜,請加1分;如果這盤炒菜是炒茄子、土豆等非常吸油的蔬菜,請加2分;如果你吃了一份麵條、全麥饅頭等少油的主食,請加1分;如果這份主食是炒飯、燒餅、蔥油餅等多油的主食,請加2分;如果你吃了一份油炸食品,請加3分;如果你喝了一碗油湯請加2分。
這樣算下來,如果你得了3分以下,說明“油商”很高,飲食控油做得很好;如果你得了4到7分,說明“油商”一般,需要學習控油知識;如果你得了8分以上,說明“油商”很低,飲食很不健康,亟待調整和改善。如果你屬於低油商一族,或已經加入“三高”人群,除了盡可能把炒菜和紅燒菜改成蒸、煮、焯、燉等烹調方法外,請牢記並落實以下6個控油妙招。
1.炒菜之後控會兒油。把菜鍋斜放2~3分鐘,讓菜裡的油流出來,然後再裝盤。青椒、豆角、荸薺、萵筍之類的蔬菜吸油較少,非常適合這種方法。控出的油可直接用來做涼拌菜,味道比沙拉油更香。
2.拌涼菜時最後放油。拌涼菜最後放一勺香油或橄欖油,然後馬上食用。這樣油的香氣可以有效散發出來,食物還沒有來得及吸收油脂,這樣吃涼拌菜攝入的油脂自然也就少了。
3.煲湯後撇掉上層油脂。雞、排骨、牛腩、骨頭等燉煮後都會出油,做好後把上面的油脂撇出來,可以減少不少油脂的攝入。撇出來的油可以加一點肉湯或雞湯,用來做冬瓜湯、白菜燉豆腐之類的素菜,比用素油做更鮮美。
4.把過油的材料改為焯水。製作肉片時,可用水焯法,用沸水把材料快速燙熟,一般肉片變色撈出即可。因為肉類本身富含脂肪,只要加熱迅速,就能做出口感柔嫩的肉片。把肉煮到七成熟再切片炒,這樣一來,就不必再為炒肉單獨放一次油。同時,還能把肉裡的一部分油先煮出來,減少肉的脂肪總量。炒菜時,等其他原料半熟時,再把肉片扔下去,一樣很香,不影響味道,口感還會清爽很多。
5.多放調味料。調味的時候,不能僅僅依靠油來得到香味,還可以多用一些濃味的調料,比如製作蘸汁時放些蔥、薑、蒜、辣椒碎和芥末油;蒸燉肉類時放點香菇、蘑菇增鮮;烤箱烤魚時放點孜然、小茴香、花椒粉;燉菜時放點大茴香(八角)、草果、丁香等。即便少放一半油,味道也會很香。
6.少吃含油主食。除了饅頭、麵條,幾乎各種麵食的製作中都需要加入油脂,比如花卷、煎餅、千層餅、燒餅、曲奇、軟麵包等。一般來說,放油越多的麵點,口感越是酥香迷人。米食中的炒飯、炒米粉、炸糕、麻團等也是含有油脂的。因此,在生活中要儘量少用它們做主食,而換成雜糧粥、雜糧窩頭等不含油脂的主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