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足浴有行氣活血功效
隨著我們對于養生的關注,越來越多的人喜歡選擇中藥足浴的方法來起到養生的功效,中藥足浴的做法非常簡單,我們可以在家中就可以實現中藥足浴,中藥足浴有多種功效和作用,我們可以根據自身的情況選擇適合自己身體的中藥來泡腳,中藥足浴有消腫,利水,暖身祛寒等好處。
中藥足浴還有行氣活血的好處呢,那么我們在使用中藥足浴的時候應該選擇何種中藥來起到行氣活血的功效呢,一起看看下文中藥足浴有行氣活血功效的介紹。
中醫有云“寒主收引”,天氣寒冷自然會令陽氣收斂,令氣血循環減弱,除了特別怕冷外,有時還會影響各臟腑運作。寒冷日子若想氣血運行得更好,除了進補吃中藥外,不妨試試睡前足浴的古老養生法。
足浴與浸浴效果相若,但就簡單方便得多。人體共有12條經絡,手腳各六條,分別是足三陰、足三陽、手三陰及手三陽,并互相連接;而中醫認為火熱會向上升,透過溫暖腳部,便能帶動氣血運行,經過連接的經絡,從而溫暖全身。而腳上的足三陰分別與肝、脾和腎有關,而足三陽則與膽、膀胱和胃有關,故加強腳部氣血循環,對各臟腑有保健功效,同時還能減少沉淀于腳底的毒素。
此外,溫水熱力刺激腳底下的涌泉穴,對于改善水腫、失眠和頭痛更有幫助,可謂一舉多得。要加強功效,可利用不同中藥配合制成足浴藥液,熱力更能幫助藥力滲透,有助行氣活血和消腫散瘀,收強身防病之效。
當歸干姜浴:暖身袪寒
受到寒氣影響,寒底人士或氣血循環較差的人士怕冷的情況更為嚴重。除了進食溫熱補品如羊肉、鹿茸等補身外,不妨以一些溫熱活血的中藥來浸足浴,例如干姜、附子和吳茱萸均是溫藥,具有散寒止痛和溫經通脈的功效,有助打通經脈,并幫助袪散寒氣,令身體溫熱。若能加強氣血循環,效果就相得益彰,可加入行氣活血的中藥如當歸和黨參等,令氣血暢順運行全身。
材料:干姜1兩、附子1兩、黨參1兩、當歸1兩、吳茱萸5錢
做法:清水8碗加材料煲45分鐘,并隔渣取液,待暖,浸足20~30分鐘。
功效:行氣活血,暖身袪寒。
丁香胡椒浴:利水消腫
除了怕冷外,不少人一年到晚都會受水腫困擾,特別是腳部浮腫。其實水腫的問題與肺、脾和腎都有關系,全身的水腫多與腎功能轉差有關,而脾虛與肺虛則會令水氣和濕氣容易積于腳部。胡椒具有行氣的作用,而澤蘭、益母草和赤小豆均有利水消腫的功效,配合溫腎助陽的丁香,以之浸腳,能增強整體機能,對去除水濕亦甚有幫助。
材料:丁香5錢、胡椒5錢、澤蘭1兩、益母草1兩、赤小豆1兩
做法:清水8碗加材料煲45分鐘,隔渣取液,待暖,浸足20~30分鐘。
功效:溫腎袪寒,利水消腫。
荊芥防風浴:預防外感
天氣轉冷,稍一不慎,身體便容易受病邪,特別是風寒感冒更為普遍。想預防應不時用一些袪散風寒的中藥作食療,又或制成藥液浸浴或足浴,有助預防風寒感冒,在初發期間更能減低惡化機會。中藥如荊芥、防風、羌活和紫蘇葉等均是發汗解表的中藥,具有升散作用,即能透過發汗而袪除表邪,治療惡寒、發熱、頭痛等外感癥狀。
材料:羌活1兩、獨活1兩、防風1兩、荊芥1兩、紫蘇葉5錢
做法:清水8碗加材料煲45分鐘,隔渣取液,待暖,浸足20~30分鐘。
功效:辛溫解表,袪風防感
川芎白芷浴:溫肺通鼻
正值轉季,除了容易患上風寒感冒外,肺氣虛的人士受到秋燥和寒氣的入侵,特別容易引發鼻敏感,出現鼻塞、打噴嚏、流鼻水、頭暈頭痛等,要紓緩鼻敏感不適,在袪風散寒之余,可配合一些宣肺通鼻的中藥作足浴,例如白芷、辛荑花、蒼耳子和藁本等。白芷和藁本都能袪風散寒,而辛荑花和蒼耳子則有宣通鼻竅的功效,能舒緩風寒感冒的不適,特別能針對鼻塞和頭痛。
材料:川芎1兩、白芷1兩、辛荑花1兩、蒼耳子1兩、藁本1兩
做法:清水8碗加材料煲45分鐘,隔渣取液,待暖,浸足20~30分鐘。
功效:宣肺通鼻,止眩止暈。
足浴3大注意事項
平日每星期可足浴2~3次,但若天氣寒冷或用以治病,不妨每晚睡前足浴,以溫暖雙腳。不過,足浴時必須注意以下幾點:
1.水的溫度要適中,不能過熱,以免燙傷,特別是老人家,應先以手試試水溫。
2.飯前飯后或過饑過飽均不宜。
3.患有心臟病、高血壓和出血病等人士未必適合足浴,應先諮詢中醫師的意見。
中醫有云“寒主收引”,天氣寒冷自然會令陽氣收斂,令氣血循環減弱,除了特別怕冷外,有時還會影響各臟腑運作。寒冷日子若想氣血運行得更好,除了進補吃中藥外,不妨試試睡前足浴的古老養生法。
足浴與浸浴效果相若,但就簡單方便得多。人體共有12條經絡,手腳各六條,分別是足三陰、足三陽、手三陰及手三陽,并互相連接;而中醫認為火熱會向上升,透過溫暖腳部,便能帶動氣血運行,經過連接的經絡,從而溫暖全身。而腳上的足三陰分別與肝、脾和腎有關,而足三陽則與膽、膀胱和胃有關,故加強腳部氣血循環,對各臟腑有保健功效,同時還能減少沉淀于腳底的毒素。
此外,溫水熱力刺激腳底下的涌泉穴,對于改善水腫、失眠和頭痛更有幫助,可謂一舉多得。要加強功效,可利用不同中藥配合制成足浴藥液,熱力更能幫助藥力滲透,有助行氣活血和消腫散瘀,收強身防病之效。
當歸干姜浴:暖身袪寒
受到寒氣影響,寒底人士或氣血循環較差的人士怕冷的情況更為嚴重。除了進食溫熱補品如羊肉、鹿茸等補身外,不妨以一些溫熱活血的中藥來浸足浴,例如干姜、附子和吳茱萸均是溫藥,具有散寒止痛和溫經通脈的功效,有助打通經脈,并幫助袪散寒氣,令身體溫熱。若能加強氣血循環,效果就相得益彰,可加入行氣活血的中藥如當歸和黨參等,令氣血暢順運行全身。
材料:干姜1兩、附子1兩、黨參1兩、當歸1兩、吳茱萸5錢
做法:清水8碗加材料煲45分鐘,并隔渣取液,待暖,浸足20~30分鐘。
功效:行氣活血,暖身袪寒。
丁香胡椒浴:利水消腫
除了怕冷外,不少人一年到晚都會受水腫困擾,特別是腳部浮腫。其實水腫的問題與肺、脾和腎都有關系,全身的水腫多與腎功能轉差有關,而脾虛與肺虛則會令水氣和濕氣容易積于腳部。胡椒具有行氣的作用,而澤蘭、益母草和赤小豆均有利水消腫的功效,配合溫腎助陽的丁香,以之浸腳,能增強整體機能,對去除水濕亦甚有幫助。
材料:丁香5錢、胡椒5錢、澤蘭1兩、益母草1兩、赤小豆1兩
做法:清水8碗加材料煲45分鐘,隔渣取液,待暖,浸足20~30分鐘。
功效:溫腎袪寒,利水消腫。
荊芥防風浴:預防外感
天氣轉冷,稍一不慎,身體便容易受病邪,特別是風寒感冒更為普遍。想預防應不時用一些袪散風寒的中藥作食療,又或制成藥液浸浴或足浴,有助預防風寒感冒,在初發期間更能減低惡化機會。中藥如荊芥、防風、羌活和紫蘇葉等均是發汗解表的中藥,具有升散作用,即能透過發汗而袪除表邪,治療惡寒、發熱、頭痛等外感癥狀。
材料:羌活1兩、獨活1兩、防風1兩、荊芥1兩、紫蘇葉5錢
做法:清水8碗加材料煲45分鐘,隔渣取液,待暖,浸足20~30分鐘。
功效:辛溫解表,袪風防感
川芎白芷浴:溫肺通鼻
正值轉季,除了容易患上風寒感冒外,肺氣虛的人士受到秋燥和寒氣的入侵,特別容易引發鼻敏感,出現鼻塞、打噴嚏、流鼻水、頭暈頭痛等,要紓緩鼻敏感不適,在袪風散寒之余,可配合一些宣肺通鼻的中藥作足浴,例如白芷、辛荑花、蒼耳子和藁本等。白芷和藁本都能袪風散寒,而辛荑花和蒼耳子則有宣通鼻竅的功效,能舒緩風寒感冒的不適,特別能針對鼻塞和頭痛。
材料:川芎1兩、白芷1兩、辛荑花1兩、蒼耳子1兩、藁本1兩
做法:清水8碗加材料煲45分鐘,隔渣取液,待暖,浸足20~30分鐘。
功效:宣肺通鼻,止眩止暈。
足浴3大注意事項
平日每星期可足浴2~3次,但若天氣寒冷或用以治病,不妨每晚睡前足浴,以溫暖雙腳。不過,足浴時必須注意以下幾點:
1.水的溫度要適中,不能過熱,以免燙傷,特別是老人家,應先以手試試水溫。
2.飯前飯后或過饑過飽均不宜。
3.患有心臟病、高血壓和出血病等人士未必適合足浴,應先諮詢中醫師的意見。
上文我們介紹了養生有非常多種的方法,現在中藥足浴是十分流行的一種養生的方法,中藥足浴不但可以起到祛寒和暖身的作用,而且中藥足浴還能利水消腫,預防感冒以及提高我們的免疫力和行氣活活血的功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