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棉絨兔》中學到的人生一課
在接下來短短幾周時間里,我和你們很多人一樣將加入“空巢老人”的精英群體中。這一富有色彩描述生動的術語杜撰與19世紀70年代,實際上是指一種隨著最后一個孩子離開家產生的綜合癥病癥包括抑郁、悲傷和失去自我——因此巢是空的。
傳統上,母親是這種綜合癥的焦點所在。當所有的孩子都長大成人離開她的身邊,不再有人需要她培養和照顧,母親們就必須開始一段創造自己新身份角色的痛苦歷程。
然而,目前的研究清楚地表明,盡管男性和女性都在送最后一個孩子上大學或是步入社會后經歷悲傷和失落感,但是這也是一個契機可以創造自己的新生活。2008年的一項研究揭示出現代女性忙于事業除了家庭角色之外她們還有其他的身份因而空巢的癥狀明顯減少。先進的技術和數字化的通訊保持聯絡都讓這段過度時期比較輕松的度過。
以下是給空巢老人的小貼士:
·發現你自己的激情所在培養激情。大把時間在手,學習一項新技能。
·關注培養你的人際關系(婚姻和友誼)。抽出時間多幾項日常活動,比如午餐、浪漫晚餐和自助旅游。
·讓孩子掌握交流的主動權。要記住孩子們總會犯錯經歷失敗,不要嘗試替他們解決和挽救,欺騙他們。應對處理失敗是終身技能的發展中至關重要的一項。
請允許我以一種略有不同的方式為作為空巢老人的你提供一些對待這一過渡轉變的想法。
首先,時鐘的指針撥回到過去的時光,我們的工作就是為孩子營造安全的避風港,培育他們成長,讓他們在這里感受到安全和濃濃的愛意。很遺憾的是,我們創建的巢穴沒有指引我們度過這段時光的指南手冊,而這段旅程會是漫長而孤獨的。這段旅程有一段我們會嘗試錯誤吸取經驗教訓,但大多數時間我們感受到的是耐心、承諾和堅定的愛。
父母的養育是一把雙刃劍。我們想要孩子在他們還需要我們的時候就獨立自主、自給自足,想要他們懂得征求許可順從我們的指導。也難怪這一階段的生活給家長和孩子都帶來了焦慮。
當我思索到孩子的養育階段告一段落時,《棉絨兔》中的句子蹦到我的腦海中。我沉思這些話語,發覺或許從建造我們的家園到成為空巢老人的這么多年是我們真正成為父母的一次轉變。
“什么是真實?”
“真實不是你制造的,而是當一個孩子一直一直深愛著你時自然而然發生的,不只是與你一起嬉戲玩耍,他是真的愛你,你就成為真實的”
“會疼嗎?”
“有時候會,但是當你成為真實的你就不會在意這些疼痛。”
當人們問起空巢老人的感覺如何時,我現在給出的答案是,我覺得我是完成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個階段,成為空巢老人后也讓我成為了真正的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