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如何與孩子溝通
孩子的教育問題一直是那么重要,父母如何與孩子進行溝通了?
家長如何跟孩子有效的溝通?
教育中有個普遍現象,叫做相近的思想相吸,相反的思想相斥。家長的觀點如果離孩子很遠,就不容易被孩子接受。只有當孩子感覺到你理解他,能為他保密,使他有安全感和放心感時,他才能對你講出心里話,與你溝通。那么,家長怎樣才能做到與子女心靈的溝通呢?
一、不揭孩子的瘡疤 如果家長老是提起從前,孩子就會感到和家長越來越無話可說,也不敢說,不知什么時候家長又會抖摟出來,用自己的話打擊自己。
二、不要把孩子的秘密隨意泄露出去 當孩子向你敞開心扉,說出自己的一些隱私時,你若把孩子的事當做笑料在朋友中散布出去,很可能使你的威信在孩子心目中徹底喪失。
三、遇事多和孩子商量 比如,在給孩子買衣服時,和孩子商量,讓孩子意識到自己是家庭一員,他才會容易接受父母的決定,對父母更加孝順,更加親近和尊敬父母。
另外,在事未成之前,要告訴孩子為自己保密,如果讓別人知道了,就有可能讓他人搶先一步占據這個好位子。這也是培養孩子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的自我保護意識。
教育孩子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教育孩子的同時,也在教育著我們自己,一點一滴改變著自己,伴隨著孩子的成長而成長,體會著為人父母的艱辛。教育兒女就像走在一條泥濘的小路上,需要家長牽著她的小手,在老師的引領下堅實地慢慢走過,直到坦途。按照正確的溝通技巧與孩子保持良好的溝通。
親子溝通“六要”
◆要經常為孩子找出優點,并能具體表揚孩子的優點。
◆要時常對孩子表示信賴,并告訴他:“你一定行!
”◆要尊重孩子的感覺,積極傾聽孩子的需要,并能真誠表達父母自己的感受。
◆要讓孩子有發泄情緒與談論感受的機會。
◆要觀察孩子的需要與期待,使他常處于愉快和滿足的狀態中。
◆要與孩子一起商討解決問題的方法。 親子溝通“六不要”
◆不要在雙方情緒激動甚至失控的時候,急于與孩子溝通。
◆不要把工作、生活中的消極情緒轉嫁到孩子身上。
◆不要太過急躁地想要解決問題,否則容易使問題更加嚴重,令親子關系緊張對立。
◆不要專注于判斷是非對錯,或與孩子互相怪罪,因為這于事無補。
◆不要用批評、指責的語氣,以粗暴的言語甚至體罰來管教孩子。
◆不要說出“你真笨”、“你不好”、“你很傻”、“你真沒用”等否定性話語。 造成學生與家長之間溝通不暢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溝通時機不當。有時候孩子正在考慮其他問題或處于情緒不佳、不想說話的時候,家長卻偏偏要在此時跟孩子討論,結果肯定會引起孩子的反感,遭到拒絕。 談話方式不當。有的家長跟孩子交流時,態度簡單粗暴。要么以自己的意志為中心———“你必須聽我的”、“我說的準沒錯”;要么就是嚴辭指責“這里不對,那里不好”。
談話內容太過重復。有些家長每次和孩子談話的內容都差不多,老生常談就成了嘮叨,時間長了,孩子當然聽不進去。
沒有養成溝通習慣。很多孩子對家長不理不睬的態度是逐步形成的。家長在孩子小時候就沒有建立起與他們溝通的習慣,或者因為工作忙對孩子缺乏關心,或者對孩子過于溺愛。久而久之,孩子就會認為沒有必要跟家長溝通。 言之無物。有些家長很想跟孩子交流,但談話總是找不到重點,對于孩子沒有任何有效的幫助。于是,左耳朵進,右耳朵出,效果自然不好。
溝通應該建立在互相尊重、互相理解的基礎上,雙方在恰當的時機,以合適的方式,用真誠的態度,才能達到良好交流的效果。
首先,要選擇一個恰當的談話時機。比如,在飯桌上吃飯的時候,或者節假日一家人聚會娛樂的時候。通常在這種輕松的氣氛下,孩子的精神都比較放松,心情比較愉悅,可以心平氣和地與家長溝通。
其次,談話的次數不要太多,頻率不要太頻繁。溝通的效果與時間長短、次數多少并不一定成正比。過多的談話反而會招致孩子的反感。所以,與孩子交流時應該把握一個度,每次時間不要太長,只要把想說的內容表達清楚即可,不要長篇大論。
第三,要真誠地交流。不要把自己總擺在家長的位置上,要把孩子作為一個平等的人來交流。談話時,最好開誠布公,把最真實的想法、情況當面說出來,給孩子一個表達的機會。不要旁敲側擊或避重就輕,否則達不到交流的目的。 最后就是要把握態度。對于那些心理壓力過大的孩子,剛開始溝通時,家長可能會遭到拒絕或出現過激的語言。當交流不暢的時候,家長要把握自己的態度,切忌當場發怒激化矛盾。應該盡量淡化矛盾,及時地轉變話題,轉移孩子的注意力。等孩子平靜下來后,再找一個恰當的時機,幫助他們反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