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

一輩子都要護好脊柱

脊柱是人體的“中流砥柱”,組織結構非常復雜,除了“奇形怪狀”的椎骨,還連接著很多神經、血管。眾所周知,機器用多了,零件會損壞,而脊柱用得不合適也可能出問題,腰椎病是比較常見的脊柱疾病之一。

脊柱疾病呈年輕化趨勢

脊柱就像一條活動的鏈條,各椎體間存在椎間盤。椎間盤由內外兩部分組成,外部為纖維環,纖維堅韌而有彈性;內部是髓核,是一種富有彈性的膠狀物質,主要起緩沖作用。如果椎體長期前傾、后傾、旋轉、脫位、壓縮等動作使得椎間盤受力不均,腰椎間盤內的髓核就易連同纖維環一起突出或者突破纖維環而游離脫出。

髓核由75%~90%的水分組成,具有膨脹性和彈性,可起到吸收震蕩、承載壓力變換的作用,一般受壓稍變形后能自我調節并恢復。但如果椎間盤發生了退變,再受到外力的作用,如蹲下搬重物、大力打噴嚏、排便過于用力等,就有可能讓髓核從纖維環裂縫中突出,進而壓迫刺激神經,導致疼痛。纖維環、后縱韌帶及硬膜的神經纖維受到刺激,引起腰背疼痛;突出物直接壓迫神經根,引起下肢放射痛,如果突出物巨大,壓迫到平面以下的馬尾神經,就會出現大小便功能紊亂,雙下肢不全癱瘓等癥狀。

腰椎病大多與腰椎間盤退變有關。其實,椎間盤退變從20歲就開始了,而且隨著年齡增大,退變程度會越來越大。一般正常人到了40歲左右,退變程度已經較大了。如果生活中有各種不良習慣,比如長期腰部過度用力、姿勢和體位不正確、伏案久坐、長時間處在顛簸狀態、女性長期穿著高跟鞋等,都可能導致脊柱受力不均。這些長期反復因外力造成的磨損,會加重椎間盤退變的程度。很多現代上班族久坐不動,導致脊柱疾病整體上有年輕化的趨勢,也可以稱之為現代城市病。

盡管人體的自我修復能力很強,但并非什么都可以修好,比如椎間盤就基本不能修復。因為,椎間盤是一種無血管組織,由于營養供應和新陳代謝緩慢,椎間盤的變性(細胞含水量降低,膠原纖維變性)幾乎不能逆轉。加上髓核在成年后逐漸缺乏血液循環,退變后的修復能力就更差了。

腰椎間盤突出最好手術

正如上面所說,腰椎間盤突出癥是最常見的腰椎病之一。據統計,我國現在約有15%的人患有椎間盤突出癥,久坐、坐姿、站姿、睡姿不正確、缺少運動等不良生活習慣,容易誘發或導致腰椎間盤突出癥。

腰椎間盤突出癥發病時非常痛苦,可以說是腰疼腿麻屁股歪,且反復發作,時好時壞,很折磨人。人類從爬行到直立行走,解放了雙手,開發了大腦,但身體結構變化不大,而腰椎還加大了彎曲,增加了負重,因此特別愛損壞。腰椎間盤突出癥就是連接腰椎的椎間盤反復使用發生了碎裂,碎塊跑出來壓迫神經,就會產生劇烈疼痛。這些碎塊還有強烈的化學刺激作用,會引發神經炎癥,導致疼痛、麻木、無力。神經痛還會激發肌肉自我保護性痙攣,肌肉痙攣痛甚至比神經痛還厲害。比如,一般人都經歷過腿腳抽筋,非常痛苦,而腰抽筋的滋味更加難以忍受。

輕度腰椎間盤突出癥通過休息和抗炎治療,可以自我恢復。保守治療的關鍵在于急性發作時趕緊休息,臥床至少2~3天。臥床時,腰椎間盤所受到的壓力最小,減少了髓核突出對神經的壓迫進而減輕水腫,疼痛也能得到緩解。臥床也有利于消除腰部肌肉、韌帶收縮及痙攣,促進炎癥水腫吸收,進一步緩解疼痛。但太過柔軟的床容易使腰椎前弓,難以對腰椎間盤起到足夠的支撐,甚至會增加椎間盤壓力,可能造成腰部肌肉、韌帶發生收縮、緊張、痙攣,從而加重臨床癥狀。

如果工作忙,不能臥床休息,必須佩戴醫用寬腰圍至少一周。目的在于制動,也就是限制腰椎前屈、后伸、旋轉運動,尤其是協助腰背肌限制過度的前屈動作,使損傷的椎間盤可以得到充分休息,為病情恢復創造良好的局部環境。腰圍還可將腹腔內的臟器“捆綁”在一起,減少腰椎過度活動,減輕肌肉的勞損與韌帶的負擔;加強腹肌力量,減少腰椎前凸,使重心后移,減少背肌勞損。同時增強了腰背肌力量,也就加強了腰椎穩定性,保護腰部免遭再損傷,即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腰椎間盤突出癥的復發。但佩戴腰圍的時間要適度,使用過久可能使肌肉和關節活動降低,從而引起肌肉廢用性萎縮。

在休息或佩戴腰圍的同時,還要每天口服消炎鎮痛藥,也可遵醫囑服用肌肉松弛藥,能輔助抑制肌肉抽筋。抗炎藥最好吃三周,才能鞏固療效。至于理療、針灸、拔罐、按摩、牽引等,都沒有太明確的效果。盲目進行腰椎按摩復位只能暫時緩解疼痛,并沒有解決髓核突出及造成壓迫的問題,有時反而可能會導致髓核突出物脫出,進而加重癥狀。

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出現以下癥狀就必須手術:1.出現大小便困難,是極危險的征兆;2.肌肉力量明顯變弱,自我衡量就是能否用腳尖和腳跟走路,有一項做不到都要馬上手術。手術方式很多,主要目的都是去除突出物造成的機械壓迫和化學刺激,消除或緩解臨床癥狀。嚴格來講,手術治療也是對癥治療,而非所謂“治愈”,既不能使腰部恢復發病以前的狀態,也不可能終止腰椎退變的過程。因此,患者對手術治療應有足夠的認識。現在一般都采用微創手術,對病人影響很小,手術第二天就可以下地行走。在采用新技術之后,脊柱手術的準確率可達60%~80%,而在使用了三維影像下的導航技術以后,準確率可以提高到接近100%。

中老年人要防腰椎管狹窄

很多中老年人,一提到腰腿痛,就認為腰椎間盤出了問題,但50歲以上人群更常見的是腰椎管狹窄。尤其是體力勞動者、經常負重者、體育工作者等,是退變性腰椎管狹窄癥的高發人群。腰椎管狹窄癥的典型癥狀是:患者久站或較長距離行走后出現下肢疼痛、麻木等,蹲下或坐下癥狀緩解或消失,再行走又出現癥狀。這一癥狀又被稱為間歇性跛行,明顯特征是當腰椎處于伸直位時癥狀加重,彎腰時緩解。因此患者常感覺彎腰騎車或者爬坡時正常,但直立行走困難。有的患者最初能正常行走,但慢慢卻發展到走十幾步就出現癥狀。

腰椎管狹窄患者不一定都有腿腳麻木等癥狀,一些人出現下肢酸痛、乏力等癥狀,又常被誤認為是年老體衰或者骨質疏松所致。部分患者常合并椎間盤突出癥,往往忽視了椎管狹窄癥的存在。因此,當出現明顯下肢麻木、乏力、彎腰舒服等癥狀時,只有將癥狀、體征、影像學三者相結合才能確診。腰椎管狹窄癥的手術目前已較成熟,有效率可達80%~90%。但任何手術治療都有潛在風險,如果患者病情符合手術指征,建議去正規醫院進行手術。

前面提到,整個脊柱疾病都可以被稱為現代城市病,與生活節奏和方式的改變有關。因此,也只有改變生活方式,才能不得病,少得病。對于腰椎病患者而言,適度最重要。游泳運動較為適合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不僅可以鍛煉到腰腹肌,還能夠保障脊椎間組織的營養供應,維持彈性,提高脊椎抵抗外來沖擊的能力。但應注意運用正確的游泳姿勢,游泳池水溫不宜過低,游泳前要進行充分的準備活動。也可以在家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鍛煉,比如飛燕點水法:患者俯臥,上肢后伸,抬起頭肩部,下肢伸直抬起,全身僅讓腹部著床,呈一弧形,伸展松弛反復進行,循環做1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