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應對被動攻擊?
不好意思。答案是——否。
那么,被動攻擊型人格為何讓人敬而遠之呢?這不僅僅是因為它讓雙方心里都不好受,還因為患者不能用恰當的、有益的方式表達自己不愉快的情感體驗
斯科特·韋茨勒博士來自蒙特斐奧醫院精神病和行為學科,著有《如何和被動攻擊人格患者一起生活》一書。他認為,承受被動攻擊的對象一般會覺得很抓狂,因為患者總是會告訴你你認為的一切都是不對的,但是他又不能跟你進行坦誠的交流,只是一個勁地否認你本來認同的事實。
韋茨勒在接受赫芬頓郵報采訪時表示,被動攻擊人格患者總是綿里藏針。他們不會跟你發生直接沖突,相反地,他們的方法是表面服從,暗地里拖延、不予合作。
盡管被動攻擊性人格有各種不同的表現方式,但是它們的根源卻大同小異。被動攻擊人格來自于患者內心潛在的對于直接沖突的恐懼和回避,多伴有無助的心理特點。那么,怎么樣的表現可以算作是被動攻擊呢?簡言之,就是無言的對抗。它的表現形式主要由以下幾種:
· 挖苦
· 置之不理
· 故意疏遠
· 拒絕稱贊他人
· 挑三揀四
· 消極怠工
· 遲到
· 刻意作對
安德里亞·勃蘭特博士是一名來自加拿大的臨床醫學家,也是《避免被動攻擊的8種方法》的作者。她在接受赫芬頓郵報采訪時表示,有時候被動攻擊是有意為之,而有時候則是完全無意識的。被動攻擊的對象一般是那些經常包容或者沒什么底線的人。
勃蘭特表示,患者有時候是受到了兒時成長環境的影響。比如,如果一個家庭中父母一方的權威遠遠蓋過另一方,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的孩子,產生被動攻擊人格的可能性就會大得多。她說:“在這種環境下,他們會誤以為不能向強勢的人直接提出要求,反之,采取隱瞞、欺騙的方法卻能夠奏效。就像我們有時候聽見‘這事兒不告訴你爸’,這種話其實就是一種被動攻擊的行為。”
因為每個人不可避免的總有被動攻擊的傾向,所以,建議你好好想想,最近一次的“心口不一”是在什么時候呢?勃蘭特說:“有幾種人比較容易產生被動攻擊的行為。那些人一般是害怕與別人產生沖突,他們缺乏自信,覺得從來沒有人允許他們發泄自己的不滿。”
如何應對有被動攻擊性人格的人呢?
1、是被動攻擊嗎? 韋茨勒建議,最重要的是認清這種現象,不要被包裹在敵意外面的糖衣所欺騙。一旦你認清了現實,那么你就會更有勇氣去應對它。
人們經常會對被動攻擊采取包容的態度,這是不科學的。韋茨勒表示,一旦你包容了這種行為,那你就會迷失方向。你需要做的是看到它的本質,然后用解決一般沖突的方法來應對它。
2、設置限制,然后照做 韋茨勒建議,明確你的態度,直接表示你無法忍受被動攻擊。如果你有個朋友屢次三番遲到,那你就直接告訴她,如果下次看電影她再這樣,你就不會再好心等她了。韋茨勒說:“這其實是在設定一種限制,等同于告訴她‘我忍不下去了’。”
3、直言不諱 假如你遇到了個被動攻擊者,那就把該說的明明白白地指出來。如果總對他說“你怎么總這樣”之類隱晦、籠統的話,他是不會有任何改變的。你需要把“總這樣”的內容直截了當地點明。比如,他總對你愛答不理,那就給他舉個具體的例子,說明他這種態度讓你覺得他對你有意見。韋茨勒說:“直言不諱才是最好的應對方法。”
4、試試自主性溝通 攻擊性溝通、被動性溝通和被動攻擊溝通中的任何一種溝通方式都不如自主性溝通來的有效。
自主性溝通需要保持自信和對他人的尊重。自主性溝通讓人變得更為自信,因為使用這種方法的人希望用一個雙贏的方法解決矛盾。在自主性溝通中,傾聽、不隨意反駁或者責怪對方也是很重要的。這需要周全地了解、考慮他人的感受,但是這并不等同于完全贊同對方的想法。
每個人都有可能有被動攻擊行為。如果真的發生了,如何及時制止自己這么做呢?
專注,專注,再專注。勃蘭特建議,靜下心來考慮一下你究竟是怎么想的,你就可以意識到你自己的做法是不是違心了。她說,一般行動和想法相悖的做法就是被動攻擊的最初癥狀。
試著讓旁觀者來評判你的做法。韋茨勒說:“通常情況下,事實被動攻擊的人不會把自己的失敗歸咎于自己的不當舉動,他們覺得自己沒能按時完成任務、沒能升職都是因為上司的獨斷和制度的不公平,而從不在自己身上找原因。”
從根源上了解自己怒從何來是一件有益的事情。勃蘭特解釋道:“憤怒也有很多積極面。它能夠告訴我們已經有什么事情出了狀況,它能夠讓我們注意力集中、重新審視自己的價值觀和目標是否正確,并且還能加強我們的聯系。”因此,當你對別人感到憤怒,那就用自主性溝通的方式對他直說吧。
同樣,直面你內心對矛盾的恐懼也有利于防止被動攻擊。事實上,假如你想阻止沖突的發生,你的內心會覺得更難受。韋茨勒說:“如果能夠協商解決,那再好不過,但是如果你刻意掩蓋,試圖瞞天過海,那最后只會激化矛盾,畢竟,沖突是真真切切存在的。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把事情都擺到臺面上來講,然后合理解決。這么做,會讓你感覺更加自信,因為你勇敢的面對了沖突,你也會更加愿意為解決這個矛盾建言獻策。”
你還需要明確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有些人太過在乎外界對他的看法和期望,所以他們無法擺脫他人的陰影,放棄了自己本來的追求。“他們并不在意自己想要的,卻每時每刻都在關注別人對自己的要求。他們也不愿意向他人表示出‘這才是我想要的’的想法。”
韋茨勒建議,這時候,你需要留意自己的真實想法,屏蔽外界的任何干擾。然后,你就會知道該怎么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