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百科

道家養生談吃與不吃

“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這句話證明我們的吃對于我們來說是多么的重要,我們在養生里來看,食療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塊。道家養生對于吃與不吃這個問題給我們做了詳細的分析。

吃對人有多重要

人,是一種生物,具備生物體的一切特征。同時,人,又是一類特殊的生物,我們有思想有文化,可以自我發展,具備所有其他生物所不具備的特征。

身為萬物之靈,人類的進食也變得不再那么簡單。人類有能力思考,有能力傳承,我們不再只為了生存而生存。飲食,從此成為人類文化的重要篇章。

那么,作為所有生物體都必需的進食,在人類這里,又有了什么樣的發展呢?

飲食的發展,貫穿了人類發展的全程。人們吃飯的目的隨著社會和經濟狀況的變化而不斷變化。在為生存而努力的時代,食物是生命的必需。但是隨著經濟的發展,食物供應大大豐富。面對食物人們可以有各種選擇,吃飯就不再單純,進而衍生出許多其他目的。

要活著就要吃東西

“我們吃飯是為了活著,可活著不是為了吃飯。”“吃”是“活”的前提,沒有能量,就不會有生命活動,心臟不能跳動、肺不再呼吸、頭腦不能思考、體溫不再正常。甚至食物的消化,也要靠食物本身來提供能量:口齒咀嚼,腸胃蠕動,吸收排泄,都要以進食為前提。總之,有生命就要有新陳代謝,這些能量都來自我們每天吃的食物。沒有食物供應,就沒有生命的延續。

食物還要保證人類個體的正常生長發育。一個孩子,剛出生時體重也就3公斤左右,身高50厘米左右,經過多年生長,他們一般會有50~100公斤的體重,1.5~2米的身高,多出來的這些骨肉從哪里來呢?就是來源于每天供給的食物。沒有了食物,人體就不會長大。襁褓里粉嫩的嬰孩,竟能長為高大奇偉的男子,能夠長為亭亭玉立的姑娘,這里有體型的變化,有第二性征的出現,奇妙嗎?可是,這些都來源于食物,來源于食物本身,也來源于食物提供合成的各種激素。如果生存條件惡劣,那么人會壓縮所有其他活動,只求保證最基本的飲食需求,也就是說生存成為首要目標。此時,吃飯的唯一目的就是填飽肚子,不要被餓死。正如白毛女在深山,幸存船員在孤島……他們沒有條件去考慮其他,唯有果腹。所以說,進食的第一個目標,就是存活需要。?#p#分頁標題#e#

好營養可以成就一個健康的民族

當填飽肚子已經不是問題的時候,我們開始注重營養。換句話說,我們不但要活著,還要長得高,長得壯,能做更多的事情,肩能擔擔,手能提籃。人活一世,我們當然也要追求各種生命活動的質量。男人需要力量,女人需要美麗,老人需要身輕體健,兒童需要均衡發育。所有這一切,都是食物在起作用。

人類很早就認識到這一點,并廣泛開始了探索和實踐。神農嘗百草,確認食物對人體的作用。《黃帝內經》更明確了食物補精益氣: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符合自然法則的美妙比例,可以讓食物為人類提供最大的幫助。

到了近現代,營養學不斷發展。現在我們已經站在一個發現的時代,簡單追求獲取足夠的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和纖維的飲食目標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營養學家們發現了新的營養成分,而且現在也認識到大部分天然食物都含有幾百種活性成分。這些營養大多為每個人所必需,也有很多有自己的適合人群。當然,千差萬別的人體化學意味著沒有一種“理想的”飲食,但是誰能說,千差萬別的食品搭配不出一種理想的飲食呢?找到最適合自己的營養既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從未停下過探索的腳步。

事實上,營養的作用隨處可見。

在中國,城市人口的身高要明顯高于農村人口。而素以身材矮小知名的日本,近幾十年其國民身高持續快速增長。這就是營養差距的體現。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在同樣能填飽肚子的情況下,營養水平的提升將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人類身體的差異。

滿足溫飽后,人們更關心享受

如果說食物應對的是“餓”的人,那么好吃的食物應對的則是“饞”的人,此時食物的作用已經由果腹發展為解饞。有人喜歡甜膩,有人喜歡香辣,有人喜歡春天早晨濃濃的奶香,有人喜歡夏天傍晚清冽的酒味。食物之于腸胃,猶如美女之于英雄,拼殺之于猛將,給我們帶來無盡的享受。

當食物極大豐富,新的制作工藝、新的材質被不斷開發,附以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特色的時候,食物已經不僅僅是口腹的享受。當唯美與食物建立鏈接,一種文化的享受開始滋潤心田。

但美味帶給我們的未必是等值的健康。像各種調味的添加劑,賦予食物美色的色素,都在誘惑的同時分享著健康,也在搶奪著生命。所以迷戀味覺、視覺、嗅覺的代價之一就是縮減生命。從這個觀點來看,道家崇尚清淡的飲食理念還是更貼近健康的。?#p#分頁標題#e#

活著不是問題,健康才是問題

中國歷來有藥食同源的說法。常人食之為食物,患者食之為藥物,幾千年祖國醫學的發展,給我們提供了廣泛的藥食文化。

“神農嘗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辟就。當此之時,一日而遇七十毒。”神農時代藥與食不分,那時關注的,是食物對人體有沒有毒副作用,神農嘗百草,喝各種水,是為了發現哪種有毒,哪種沒毒,好讓大家知道什么能吃,什么不能吃。

隨著經驗的積累,人類進一步發現了各種食物的性味和功效,認識到許多食物可以藥用。而現在,醫學的迅猛發展,也使許多物質進入了藥品的行列。部分對人體狀態可以產生明顯影響的動物、植物,慢慢地作為獨立藥物而為人所知。

然而,在中醫藥學的傳統之中,藥與食的關系是既有同處,亦有異處。許多食物既是食物也是藥物,這類食物既能充饑又能防治疾病,在這種情況下,藥和食兩者之間很難嚴格區分。這就是藥食同源理論的基礎,也是食物療法的基礎。#p#分頁標題#e#

《黃帝內經·素問》對食療有非常卓越的論述,如“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無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養盡之,無使過之,傷其正也(有大毒的藥,病去十分之六,不可再服;一般的毒藥,病去十分之七,不可再服;小毒的藥物,病去十分之八,不可再服;即使沒有毒的藥物,病好了十分之九,也不用再服。之后就可以用谷類、肉類、果類、蔬菜等調養,不能用藥過度,傷了正氣)”,這可稱為最早的食療原則。

我們總結看來養生食療很重要,但我們一定要正確的選擇好才是,道家養生告訴大家健康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