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百科

養生歷史雜談

導語:養生學是中華名族特有的瑰寶,從有文字記錄的甲骨文時代便有了養生的意識,此后養生便于中醫沒有分開,中醫講究治未病,未病先防是中醫重要的理論基礎,也是現代人用中醫養生的依據,越是古老的養生方法越是簡單有效,不妨從歷代的養生記載中來看看養生學吧:

養生學是中醫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從華夏祖先開始認識疾病,用中醫藥治療疾病時,養生學就應運而生。如果追溯到有文字記載,大概從甲骨文時代起就已經產生了。甲骨文曾記載有疾首、疾腹、疾胸等胸腹一類的疾病。據考證,這些疾病多由飲食不潔、酗酒等原因造成,人們已經開始注意到影響人類身體健康的一些不良因素。當時的養生學還有些封建迷信色彩,人們把生老病死的這種新陳代謝和自然規律歸咎于天譴神罰,舉行各種祭祀活動,祈禱神靈保佑,以求吉祥平安,表達人們向往健康、向往長壽的良好愿望。這算是早期養生學的萌芽。

到了西周時期,人們對養生有了較深的認識,《周禮》一書記載: “四時皆有癘疾,春時有痟首疾,夏時有癢疥疾,秋時有瘧疾,冬時有嗽上氣疾”等等,認識到不同季節產生不同疾病并對人體健康的影響。為了采取措施防治疾病,提高人們健康水平,朝廷設置了“庶民掌除毒盅”、“壺琢氏掌除水蟲”的環境衛生官吏。認識到蚊蟲、毒蟲及水源清潔與疾病的傳播有很大關系,這比商王朝又有了一定的進步。

春秋戰國時期,人們對健康養生不斷進行新的探求。孔子曾經指出:“人有三死,而非其命也,已取之也。夫寢處不適,飲食不節,勞逸過度者,疾共殺之。”這些都是造成身體損害、不善養生的原因。老子也認為:精神與健康長壽也有密切關系,如欲望太過也能損壽。當時有些學者提出:“淫生六疾”、“過則為災”,特別提出了注意節制房事,“近女室,不節不時”,“淫則生內熱惑盅之疾”等。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養生方》更是一個有力的論證。該書記載非常詳細,提出了養生保健功,即房中導引功,在做此功時,要注意飲食、呼吸吐納等等。“合男女必有則”,達到“善用八益去七損,耳目聰明,身體輕利,陰氣益強,延年益壽,居處樂長”的目的。不僅如此,《養生方》還提出了一套比較完整的養生理論,對現在的臨床都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p#副標題#e#

戰國末期思想家荀況提出了“唯圣人為不求知天”、“制天命而用”的思想,反對封建迷信思想,反對祈禱神靈。健康和壽命的長短,決定于能否保持身心愉快、飲食適度、房事節制等因素,人的生死與長壽,并非“天命”所注定。把養生學引向了一個健康發展的軌道,為養生學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當時《呂氏春秋》是一部極其重要的史學著作,其中在養生學方面也發表過一些獨到見解,論述了人與自然界的關系,人與運動的關系。認為人要順應人體生理的自然規律,在房事方面,縱欲和禁欲都不利于健康,聲色厚味能引起早夭和疾病。西漢時期還有一個叫枚乘的人寫過一篇《七發》的文章,文中論述說“縱耳目之欲,恣支體之安者,傷血脈之和。且夫出輿入輦,命曰抬蹶之機;洞房清宮,命曰寒熱之媒;皓齒娥眉,命曰伐性之斧;甘脆肥膿,命曰腐腸之藥”。他舉出了很多對健康不利的因素,形成了比較完整的理論。從以上內容我們可以看出,先秦時期養生學的主要觀點是順應自然,清靜養神,少思寡欲,動以養形。

到了漢唐時期,由于長時期戰事少,國泰民安,中醫養生學又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和完善,出版了很多專著,如漢王充的《論衡·氣壽》,唐名醫孫思邈的《千金要方·房中補益》,嵇康的《養生論》,葛洪的《抱樸子》,陶弘景的《養性延命錄》等著作相繼問世,這些都是有影響的養生學代表作。

到了宋元明清時期,養生學又提出了一些新的觀點。如“保養氣血”、“省約儉育”、“保養陰精”及道德修養、藥食調養等觀點,還有各種流派的氣功。與此同時,相繼出現了一大批養生學專著和一些養生學家。具有代表性的有金元時期的四大家劉河澗、李東垣、朱丹溪、張子和。他們在當時可說是紅極一時的醫學、養生家。還有如陳直、鄒鉉、邱處機、王洼等,當世名聲顯赫。其中比較有影響的《養老奉親書》、《保生要錄》、《攝生消息論》、《泰定主生養論》等,繼承和發展了《黃帝內經》的養生思想,使中國養生學日臻完善。明清時期,養生學的理論不但進一步豐富和發展,更突出的是這些理論在廣大民眾中逐漸得到普及和應用,全民健身運動從此開始,這對于促進人們的健康長壽、對炎黃子孫的繁衍昌盛、素質的提高,無疑都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明清以前,養生主要是一些皇家貴族、達官貴人。所以明清時期,養生在民眾中得到普及是養生學的發展和進步。這個時期出現了很多有價值的著作和一流的名醫。在眾多的姣姣者中,首推張景岳的《傳忠錄》,該著作概述了很多養生理論;還有李時珍的藥學專著《本草綱目》,主要是發展和豐富了飲食調養的論述。

#p#副標題#e#

清朝和民國時期,由于戰爭頻繁,國難深重,民不聊生,醫家和養生學家自然無心議論“養生”之事,所以這一時期養生著作寥寥無幾,僅有任廷芳的《延壽新書》、胡宣明的《攝生論》及一些氣功類書籍,多為平平之作,難以作為名流巨著。

新中國成立后,隨著黨和政府對中藥醫事業的重視和關懷,養生學也得到了極大的發展,社會穩定,國泰民安,人們普遍關心健康和長壽,現在一個修身養性健身的運動正在神州大地上蓬蓬勃勃的展開,人們壽命也普遍增長。中醫養生學日益發展的現代科學技術,越發顯示出其光彩和魅力。(周祖貽 湖南中醫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