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百科

中醫理論講:咸主腎,不宜多食

導語:中醫認為五味對應著五臟,咸則對應著腎,《黃帝內經》中:”咸入腎,咸走血,血病無多食咸。”,中醫認為過咸則傷腎,中醫的腎跟我們西醫所說的腎不同,腎有了損害會引起心臟病變,心血管病變和骨骼的發育。因此從中醫理論上看,不宜多食鹽。

咸味來源于鹽,是基本味的主味和各種復合味的基礎味,就像俗語所說“一咸三分味”、“好吃離不開鹽。”人要是缺了鹽,身體就要出大問題。但鹽太多了,身體也會出大問題。

心血管病患者要低鹽飲食

凡是口味重的人,步入老年之后患冠心病、心絞痛、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疾病的幾率也很高。資料表明,攝鹽過多人群,如高血壓、冠心病、腦溢血,甚至癌癥發病率都明顯增高。專家表示,對于同樣是高血壓、相同年齡的兩位患者,少食鹽者比多食鹽者血壓要好控制。

高血壓患者首先應該做到的就是限鹽。這是因為日均攝鹽量每增加1克,平均高壓上升2mmHg,低壓上升1.7mmHg。鹽的攝入量與高血壓呈正相關,即人群中鹽攝入越多血壓水平就越高。

咸,從兩個方面作用于血分。其一,通過影響心氣的功能,間接地使血液運行發生變化;其二,咸進血分,直接影響血液運行。長期高鹽飲食會導致心腦血管 疾病、糖尿病、高血壓等。大約80%的腎臟病患者,也是高血壓患者。而這種腎臟病合并高血壓患者,80%是容量依賴型高血壓,即其體內鈉離子濃度過高。因 此,無論血虛、血瘀都不可嗜咸。

心病禁咸

攝咸過度,腎氣偏盛,就會抑制心氣,引起心悸、氣短,使血脈凝固不暢,而顏面色澤發生變化。但“心欲軟,急食咸以軟之,用咸補之……”可見心火亢盛證又為咸之所宜也。脾色黃,宜食咸。民間常用咸鹵之物消食積,即包涵著這個原理。

中醫講“腎主骨生髓”,即人身的骨骼都與“腎”的功能相關,因此過咸的東西會損壞骨骼。“味過于咸,大骨氣勞,短肌,心氣抑。”過食咸味則傷腎,腎傷則骨氣勞傷,導致脾所主肌肉萎縮。特別是慢性腎臟病患者,鹽應控制在每天5克,水腫較重者應做到每天2~3克或無鹽飲食。

從中醫理論上來看,鹽不能多食,這會引發多個臟腑的病變,限鹽飲食才是健康的飲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