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疾病

中醫解析脾胃虛十大表現癥狀

脾為濕土,喜燥惡濕。濕盛可以導致脾虛,脾虛也可以生濕,往往互為因果。

濕盛可以導致脾虛,脾虛也可以生濕,往往互為因果

以下是脾胃虛的10大癥狀,初秋時節如何對癥調補?

1、脾虛嘔吐

【癥見】飲食稍有不慎即易嘔吐,時作時止,胃納不佳,食入難化,脘腹痞悶,口淡不渴,面白少華,倦怠乏力,舌質淡,苔薄白,脈濡弱。

脾虛嘔吐為脾臟虛弱,胃氣上逆所致

【病機病理】脾虛嘔吐為脾臟虛弱,胃氣上逆所致。

【治法】健脾和胃止嘔。

【對癥療方】香砂六君子湯:人參一錢、白術二錢、茯苓二錢、甘草十分、陳皮八分、半夏一錢、砂仁八分、木香七分、加生姜二錢、水煎服。

2、脾虛泄瀉

【癥見】大便時溏時瀉,遷延反復,完谷不化,飲食減少,食后脘悶不舒,稍進油膩食物則大便次數增多,面色萎黃,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脈細弱。

大便時溏時瀉,遷延反復,完谷不化,飲食減少

【病機病理】脾虛泄瀉由脾虛失運,濕注腸道所致。

八仙糕適用于脾虛泄瀉,食欲不振

【治法】健脾滲濕止瀉

【對癥療方】八仙糕:黃芪、白術、山藥、山楂、茯苓、陳皮、湘蓮末、黨參各5克。先將上述藥物煎煮取汁,再與適當粳米粉、糯米粉、白糖一起蒸成糕。適用于脾虛泄瀉,食欲不振。

3、脾虛水腫

【癥見】身腫,腰以下為甚,按之凹陷不易恢復,脘腹脹悶,食納減少,面色不華,神疲肢冷,小便短少,舌質淡,苔白滑,脈沉緩。

身腫,腰以下為甚,按之凹陷不易恢復,脘腹脹悶,食納減少

【病機病理】脾虛水腫由脾虛水停,泛溢肌膚所致。

【治法】溫脾利水消腫。

芡實悶老鴨溫脾利水消腫

【對癥療方】芡實悶老鴨:芡實200g,老鴨1只,蔥、姜、食鹽、料酒、味精各適量。將芡實洗凈,老鴨宰殺后去毛和內臟,洗凈血水后,將芡實放入鴨腹內,將鴨放入瓦鍋(或砂鍋)內,加水適量。將鍋置武火上燒沸,再改用文火燉熬,約兩小時至鴨肉燉爛即成。食用時,加味精少許,吃肉、喝湯。

4、脾虛出血

【癥見】便血紫黯,甚則黑色,或尿血、吐血、衄血及紫斑,神疲乏力,氣短聲低,面白無華,頭暈,舌質淡,苔薄白,脈細無力。

【病機病理】脾虛出血乃脾氣虛弱,血失統攝為罹。

脾虛出血乃脾氣虛弱,血失統攝為罹

【治法】健脾益氣攝血。

【對癥療方】薺菜紅棗湯:薺菜(鮮品100克,干品薺菜花30克),大棗15枚。調味品適量。制法:薺菜摘洗干凈,先加水煮湯,初沸時加入大棗,煮熟,調味,即可食用。分2-3次吃完,要連服15日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