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百科

腸套疊癥狀

腸套疊這種疾病是一種嬰幼兒時期比較常見的一種腸道疾病,而且發病率極高,一般是以急性為主,春夏秋冬一年四季的發病率都是非常高的,與天氣因素是密切相關的。而慢性的腸套疊,則是成年成發病率比較高,主要表現為陣發性的腹痛,常與腸息肉和腫瘤等密切相關,因此我們要了解清楚腸套疊癥狀,便于我們及時發現和治療。

腸套疊癥狀比較多,臨床上主要表現為嬰兒本來還笑哈哈地在玩,后來突發性地大哭,而且持續時間大致為十分鐘有左右,還會有面色蒼白,痛苦的表情等,這些都有可能是腸套疊的癥狀。

腸套疊是指一段腸管套入與其相連的腸腔內,并導致腸內容物通過障礙。常套疊占腸梗阻的15%~20%。臨床上常見的是急性腸套疊,慢性腸套疊一般為繼發性。急性腸套疊是嬰兒期一種特有疾病,以4~10個月嬰兒多見,2歲以后隨年齡增長發病逐年減少。男女之比為2~3:1。腸套疊一年四季均有發病,以春末夏初發病率最高,可能與上呼吸道感染及淋巴結病毒感染有關。

急性腸套疊發病原因

1.飲食改變:生后4~10個月,正是添加輔食及增加乳量的時期,也是腸套疊發病高峰期。由于嬰兒腸道不能立即適應所改變食物的刺激,導致腸道功能紊亂,引起腸套疊。

2.回盲部解剖因素: 嬰兒期回盲部游動性大,回盲瓣過度肥厚,小腸系膜相對較長。嬰兒90%回腸瓣呈唇樣凸入盲腸,長達1cm以上,加上該區淋巴組織豐富,受炎癥或食物刺激后易引起充血、水腫、肥厚,腸蠕動易將回盲瓣向前推移,并牽拉腸管形成套疊。

3.病毒感染 :系列研究報道急性腸套疊與腸道內腺病毒、輪狀病毒感染有關。

4.腸痙攣及自主神經失調: 由于各種食物、炎癥、腹瀉、細菌毒素等刺激腸道產生痙攣,使腸蠕動功能節律紊亂或逆蠕動而引起腸套疊。

5.遺傳因素: 臨床上發現有些腸套疊患者有家族發病史。

腸痙攣癥狀

1.嬰兒腸套疊 多為原發性腸套疊,臨床特點如下:

(1)陣發性哭吵:常見既往健康肥胖的嬰兒,突然出現陣發性有規律的哭鬧,持續約10~20分鐘,伴有手足亂動、面色蒼白、拒食、異常痛苦表現,然后有5~10分鐘或更長時間的暫時安靜,如此反復發作。腸套疊晚期合并腸壞死和腹膜炎后,患兒表現萎靡不振,反應低下。一部分體質較弱,或并發腸炎、痢疾等疾病時,哭鬧不明顯,而表現煩躁不安。

(2)嘔吐:初為奶汁及乳塊或其他食物,以后轉為膽汁樣物,1~2天后轉為帶臭味的腸內容物,提示病情嚴重。

(3)腹部包塊:在2次哭鬧的間歇期檢查腹部,可在右上腹肝下觸及臘腸樣、稍活動并有輕壓痛的包塊,右下腹一般有空虛感,腫塊可沿結腸移動,嚴重者可在肛門指診時,在直腸內觸到子宮頸樣腫物,即為套疊頭部。

(4)果醬樣血便:嬰兒腸套疊發生血便者達80%以上。家長往往以血便為首要癥狀就診,多在發病后6~12小時排血便,早者在發病后3~4小時即可出現,為稀薄黏液或膠凍樣果醬色血便,數小時后可重復排出。

(5)肛門指診:有重要臨床價值,有些來診較早患兒,雖無血便排出,但通過肛門指診可發現直腸內有黏液血便,對診斷腸套疊極有價值。

(6)全身狀況:依就診早晚而異,早期除面色蒼白,煩躁不安外,營養狀況良好。晚期患兒可有脫水,電解質紊亂,精神萎靡不振、嗜睡、反應遲鈍。發生腸壞死時,有腹膜炎表現,可出現中毒性休克等癥狀。

2.兒童腸套疊 兒童腸套疊臨床癥狀與嬰兒腸套疊相比較,癥狀不典型。起病較為緩慢,多表現為不完全性腸梗阻,腸壞死發生時間相對比較晚。患兒也有陣發性腹痛,但發作間歇期較嬰兒為長,嘔吐較少見。拒統計兒童腸套疊發生便血者只有40%左右,而且便血往往在套疊后幾天才出現,或者僅在肛門指診時指套上有少許血跡。

相信大家對于腸套疊癥狀已經了解清楚了,其實腸套疊對于嬰幼兒是非常有危害的,容易造成面色蒼白,腹部有腫塊,嘔吐等,還會有便血等,嚴重地容易發生腸壞死,導致死亡,因此作為家長應該多留意孩子的這些癥狀,在發病的早期及時帶孩子去醫院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