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訊

專家稱 我國爆發埃博拉病毒幾率很低

據北京媒體報道 國家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病毒所副所長、研究員董小平13日在國家衛生計生委媒體溝通會上表示,從埃博拉出血熱病毒的基本特點、傳播途徑、傳播能力等因素分析,病毒傳入我國有風險,但在我國暴發風險極低。

埃博拉病毒:傳染源有限易于被殺滅

董小平介紹,埃博拉病毒自1976年后約有24起暴發,一直在非洲地區,最近的一次在2012年,不是常年流行的病毒。目前全世界范圍內對埃博拉病毒的認識相對局限。

研究顯示,埃博拉病毒抵抗性處于中等水平,在污染的床單、衣服等干燥環境下可存活幾小時,仍具有感染性,在液體和低溫條件下存活時間更長。但是,埃博拉病毒容易滅活,如物理溫度增高,60攝氏度滅活一個小時就可以殺死,100攝氏度煮沸5分鐘也能殺死病毒。埃博拉病毒對常用的化學消毒劑、紫外線等也都非常敏感,很容易被消滅掉。

董小平說,埃博拉病毒是一種人獸共患病毒,自然宿主目前認為是一種蝙蝠,特別是非洲果蝠,感染的宿主主要是人類和非人類的靈長類動物。埃博拉出血熱的傳染源是死亡的動物尸體或者是病人,主要是通過接觸傳播,包括直接接觸病人的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泄物,或間接接觸病人體液、血液等污染的物品,包括衣裳、床單、被罩等造成感染,通過呼吸道傳播能力非常差。

埃博拉病毒引起的疾病的潛伏期一般來說是5天至12天。處于潛伏期的病人沒有傳染能力。一旦起病,發病非常急,出現高熱,伴有全身肌肉疼痛、咽痛等,同時出現劇烈嘔吐等消化道癥狀,任何跟外界相通的器官通道都可以有出血,最后導致全身器官的衰竭,死亡。

董小平說,綜合分析,埃博拉病毒比較肯定的傳染源是發病后的病人和死亡的動物尸體。因此,其傳染源比較局限且較容易識別;傳播途徑雖然是直接傳播,但不是非常有效,此外,病毒埃博拉基因組很穩定,不像流感等經常變異,也更有利于研究和治療。

我國暴發風險極低

董小平說,通過對傳染源、傳播途徑、傳播能力的分析可以發現,埃博拉病毒通過動物或自然宿主果蝠輸入我國的可能性很小,但經人傳入境內的風險還是存在,旅游、商貿往來等活動中的人員攜帶病毒作為個案輸入的可能性有,但可以控制,可通過嚴把出關入關兩條途徑,降低輸入病例的風險。

對于如果有病例輸入,在我國是否將造成流行的疑慮,董小平認為,這種可能性更小。埃博拉是一個已知病毒,我國有很好的防控能力,即使有個別輸入病例,只要把家庭的聚集、社區的傳播、醫院的院內感染控制住,疾病就沒法往下傳,也就不會通過病人造成大面積的播散。因此,埃博拉病毒傳入有風險,但在我國暴發風險極低。

疫苗及藥物尚在研究

對于埃博拉病毒的疫苗研究,董小平介紹,因為研究這種病毒的生物安全要求非常高,必須在最高等級的四級生物安全實驗室進行,所以對它的疫苗研究僅僅局限于美國、法國等一些歐美國家。目前美國的研究已經完成了臨床前研究,即在試驗動物上,發現對恒河猴的保護效果是非常好的,但該疫苗目前還沒有進入臨床。

我國對埃博拉病毒疫苗的研究方法和技術路線進行了一定的探索,可能有一些實驗室取得了一些原始的、還沒有動物試驗的疫苗的抗原或者疫苗的原始成分,但離真正能用在人身上的疫苗,時間還會比較長。

在治療方面,美國媒體報道稱,美國用抗體進行治療似乎有效,但沒有具體的細節情況。這是一個初期的結果,沒有經過更大樣本量的測試,效果究竟如何目前還不敢肯定。我國對藥物的研發也處于臨床前的階段,沒有進行動物試驗。在短期內上市的可能性比較小。

董小平同時呼吁,相對于疫苗,對傳染病的防控更有效的辦法就是有效控制傳染源,有效切斷傳播途徑。建議前往非洲時做好個人防護,做到莫探險、常聯絡、看醫生,一旦出現問題,一定要跟當地的使領館聯絡,并及時就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