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訊

健康的人不在保健品中找心安

新聞回放:長春市民周女士的公公沉迷于直銷,為了沖業績找兒女要錢,兒女不給還被他打罵。派出所介入后了解到,那直銷品牌目前在國內屬合法,無法處理。像周女士這樣的情況還有很多,現在一些直銷傳銷專門盯住老人。

“我之前買保健品就被坑過,后來意識到了,及時打住了……”9日,打進熱線的汪先生說,最近老伴兒也對保健品產生了興趣,“要命的是,咋都勸不住!”

對于這種現象,營養學家和醫學專家都表示,與其嘴上“節儉”,卻吃一大堆保健品進補,不如吃得健康,從一日三餐中獲得所需營養。

一位老人的警示

花兩萬多醒悟老伴兒卻沉迷了

汪先生73歲,老伴兒姓劉。兩三年前,他常拎著小廣播,在公園里遛彎,有一檔節目是必聽的。

“里面推薦了一個保健品,說對眼睛好。”很多人打進電話預訂。老先生眼睛不太好,有青光眼,這個節目聽得他心里癢癢的。他還記得,一個療程是1480元。

“跟孩子說,孩子不讓買,說是騙人的。”老伴跟孩子想法一致。不顧反對之聲,他偷偷買下了一個療程。

買回家偷偷吃,一個療程結束,癥狀也沒啥改變,老人不服輸,就又偷偷買下一個療程。

吃了一半,被老伴兒發現了,他也不繼續吃了,“總覺得沒什么效果。”

老人說,近兩年他陸續買了好多保健品、保健器材,“花了兩萬多了……”有投入,沒效果。他意識到,不能再這樣下去了。

汪先生說,老伴兒有糖尿病,胃不太好,在老年人中算挺普遍的。

今年1月初,他發現老伴兒對電視里播放的一個介紹保健品的講座入神,還說這藥正適合自己。電視里講座現場的“幾百號”人紛紛想要購買,老伴兒也坐不住了。

“看她也要買,我就跟她說,這都是騙人的,我之前買的不都沒啥用嗎?”沒想到,老伴兒反駁,“這個跟你買的那個不一樣……”

老先生的前車之鑒,孩子的苦口婆心,也沒能阻擋老太太買保健品的決心。最終買了3個療程,“花了近一萬,吃了幾個月,身體也沒啥改善。”

6月份,老太太突發腦血栓入院,至今還在病床上。

一位老人的啟示

打球跳廣場舞充實又健康

趙女士今年60歲,乒乓球是“童子功”。去年,社區建了活動室,乒乓球案邊就有了趙女士的身影。最初就是去玩玩的,去了幾次,發現打球的人越來越多,都是街坊鄰居,每天都很開心。漸漸地,打球成了她的一種習慣,“一天不去,就覺得少點啥。”每天9點到11點半,堅持一年多了。

對于保健品,趙女士說,她從不信這一套。之前,也有人向她推銷,她沒動心。“有病去醫院治病,沒病吃好睡好,適量運動,保持好心態,這就夠了。健康的人,沒必要在一堆保健品中找心安。”

上午打球,下午看報、打掃,晚上跳廣場舞,趙女士的一天很充實。“我們一起打球的年紀最大的70多歲了,身體好著呢。”趙女士說。

專家解析

保健品治病就是掛羊頭賣狗肉

保健品不以治病為目的

昨天,省健康協會副會長宋恩來教授表示,保健品是食品的一個種類,保健品能調節人體機能,適用于特定人群食用,但有一個前提,就是不以治療疾病為目的。目前市場上大部分“保健品”,都是打著保健品的旗號,宣傳其藥性,能治病,實際是“掛羊頭賣狗肉”。

買保健品進補不如吃得健康

宋恩來說,一個健康的人,注意均衡飲食攝取所需的營養素,吃得健康,自然良性循環。所以,人體需要的各種營養素還是要從一日三餐中獲得。很多老人,寧愿嘴上“節儉”,然后買“保健品”補身體,還不如靠飲食調理。

客觀地講,從營養學角度,保健品對人體是有益的。但如今保健品被包上一層商業色彩,使得保健品變味了。

良莠不齊的保健品市場需要整治,營銷方式也需要監管。

藥物過多會讓內臟雪上加霜

7月1日,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博士、北京大學臨床醫學博士徐順霖在微博上寫道:老人各種能力已經退化,藥物不能提高能力。而藥物過多地食用只能給內臟雪上加霜。老人還是吃得好點……

中國營養學會理事、中國科協聘科學傳播首席專家、食品科學博士范志紅轉發了這條微博,并感慨地說:很多老年人吃一大堆保健品,各種藥物不斷,三餐質量卻低得可憐,不知道自己的生命要靠什么來支撐,只有深深嘆息。

網友聲音

@沒四兒透著樂:我奶奶85歲了,飯量跟我差不多,拳頭大的素包子,一頓吃4個,肉蛋奶都吃,晚上固定的雜糧粥,不吃任何補藥,自己上下樓,遛彎,買菜,做飯都沒問題,比她小兩歲的一個老太太,每天飯量跟小貓似的,吃一堆補品,可一點力氣沒有,稍微遠點的路都得輪椅推著。

@加點兒蔥:最佳案例我外婆,每天早睡早起,每餐兩碗飯,每月有固定時間吃素,其他時候啥都吃,飯量在我家算最大,她從來不吃保健品,體檢一切良好,冬天手腳還超級暖和!她每天上午洗衣做飯,下午沒事去老伙伴家串串門。70多歲了,身邊人都覺得她從60歲就沒咋變化,很有精神。(段超 畢繼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