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百科

走出老人退休后的煩惱

老人到了一定年齡就進入了退休階段,許多老人退休后工作的樂趣突然消失,讓自己難以適應,這樣就會導致老人情緒越來越消沉,怎么才能解決這些煩惱呢?

懷舊、依戀 由于突然離開工作崗位,離開了熟悉的環境和相處的同志,從而產生了一種難以言狀的懷舊、依戀感。

失落、惆悵 有些老同志在職時具有一定的身份和地位,一旦從社會生活的中心位置上退下來,說話沒有過去靈了,辦事沒有過去順了,失落與惆悵感油然而生。在他們卸下繁重的工作擔子時,同以前的忙忙碌碌相比,還會產生無所事事的感覺。加之,與外界交往減少,“門前冷落車馬稀”,更使其“平日里又添一層愁”。

多疑、敏感 有些老同志,自尊心極強。可同時又很敏感和多疑。別人稍有不同意見或遇有生活中的一點點不愉快,就認為別人對自己不尊重或自己在家庭和社會中的地位已下降等,因而變得心神不寧,疑慮重重。

焦慮、不安 隨著年齡增高,體質減弱,時時感到力不從心,覺得“衰老了”、“不中用了”,發出風燭殘年的感嘆,甚至產生萬念俱灰、精神空虛及死亡臨近的焦慮和恐懼感。但是,另一方面又認為自己身體還好,精力旺盛,從內心深處不愿意承認自己衰老,并過高要求自己,產生爭強好勝、急躁不安的情緒。

要健康幸福安度晚年,須建立新的生活模式,做到以下幾點:

消除消極心理 要消除“樹老根枯”、“日暮途窮”的消極心理。要認識到退休只是人生另一階段的開始,是一種具有成熟美好新生活的開端。“莫道桑榆晚,晚霞尚滿天”,在每個退休者面前,還有很長的生活路程,要自覺地安排好自己的夕陽生活。

樹立積極生活方式 應堅持早睡早起,常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多走出家門,積極參加適合自己的各種活動,學習自己感興趣的東西,豐富個人生活。李嵐清副總理退休后,寫出了“教育訪談錄”、“音樂筆談”,71歲時還學習篆刻,并舉辦講座談人生,堪為全國人民尤其是老年人的楷模。

克服不良情緒,注意心理平衡。

忌沉緬于往昔 在閑暇時,偶爾追溯往事,懷故憶舊,一般無礙健康。如果沉緬于往昔、嘆息感傷,勢必增加寂寞、孤獨和抑郁情緒。久之,可使心身疾病發病率成倍增長。

忌多疑 有些老同志常對某種沒有根據的事實偏信不疑,甚至會偏執到喪失理智的地步。“多疑則病”,它可使神經內分泌紊亂,會引發多種疾病。

忌孤僻 老年人交往圈子相對縮小,容易與社會生活脫節。研究發現那些與外界隔絕、自我封閉,既無配偶、又缺少朋友的老同志,其心臟病發病率和死亡率較高。因此,老年人應特別注意積極地進行人際交往,不斷擴大交往范圍,結識新朋友,獲得新知識,了解新信息。尤其應多交年輕朋友,感受青年的活力,使自己充滿活力及創新精神。

忌消沉 那種認為年齡大了就應該頤養天年、坐享清福的想法并不全對。圖清閑,往往帶來倦怠和消沉。倦怠則不思進取,大腦少用或不用就會萎縮,加速老化。專家指出,成千上萬的人過早地死于機體的衰敗和神經活動的破壞,其原因只是他們過早地認為自己老了,該松弛了,以至于懶于活動,加速了衰老進程。“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那些離退休后又到群眾中搞調研的老干部,那些不怕日曬雨淋的義務交通員,那些穿梭于巷尾街頭的義務宣傳員,他們熱愛生活,退而不休,雖然少享了一點清福,卻少了幾分沉悶與老態,多了快樂和健康。

老人退休后應當盡快適應新的狀態,從退休后的陰影中走出來,不要一味的沉迷于退休前得狀態,要克服自己的不良情緒,注意心理平衡,才能讓退休后的生活過的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