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保健人群

保健人群

膽囊炎的癥狀及治療

膽囊炎是現代人高發的一種疾病,由其是辦公室一族高發的一種疾病,膽囊炎的發病通常會有右上腹疼痛的感覺,或者會有一些上腹部不舒服的感覺,總之膽囊炎的危害是很大的,不同的的膽囊炎患者會有不同的癥狀出現,因此了解一些關于膽囊炎的常識也是非常重要的。

民間其實很容易把膽囊炎同一些胃病當作是一種疾病,而如果治療的方法不對的話,那么就會加重疾病了,那么臨床上是如何對癥治療膽囊炎的呢?

①結石一時性阻塞膽囊管,引起膽絞痛的發作,疼痛多位于上腹部或右上腹,持續數分鐘至數小時不等,疼痛可牽涉到背部或右肩胛骨處,可伴惡心和嘔吐。

②常有腹脹、上腹或右上腹不適、胃灼熱、噯氣、吞酸等一系列消化不良的癥狀,進食油煎或多脂的食物往往會使這些癥狀加劇。因此,有的病人可以并無膽絞痛的發作,只是感到上腹不適、噯氣、吞酸等一些消化不良的癥狀,往往誤認為自己是患了“胃病”。這些病人“癥”雖在“胃”,但病“根”卻在“膽”,雖長期按“胃病”進行“對癥治療”,但因未消除病“根”,故病情經久不愈。

膽囊造影和B型超聲肝膽掃描是診斷慢性膽囊炎很有價值的檢查方法。膽囊造影可以發現膽結石、膽囊縮小變形,以及濃縮和收縮不良等情況,有時膽囊不顯影。

B超檢查除了可探查出膽結石和膽囊外型改變以外,還能看到膽囊壁有變毛糙、增厚等征象。有上述癥狀的病人,應及時就醫,通過以上檢查,一般可以明確慢性膽囊炎的診斷。

一般認為膽囊小結石易阻塞膽囊管,引起急性膽囊炎;而較大的結石常無明顯的腹部絞痛,僅引起慢性膽囊炎的表現。慢性膽囊炎是指膽囊的慢性炎癥,引起慢性炎癥最常見的原因是膽囊內有結石。可以這樣說,幾乎所有膽囊內有結石的病人都有慢性膽囊炎。慢性膽囊炎可以是急性膽囊炎發作過后的后遺癥。病人在一次急性膽囊炎發作之后,幾乎不可避免地發展成為慢性膽囊炎。然而,實際上多數急性膽囊炎是慢性膽囊炎的急性發作,有相當一部分慢性膽囊炎是在不知不覺中發生的。以前從來沒有得過急性膽囊炎的病史。

慢性膽囊炎的臨床表現多不典型,亦不明顯。平時可能經常有右上腹部隱痛、腹脹、噯氣、惡心和厭食油膩食物等消化不良癥狀,有的病人則感右肩胛下,右季肋或右腰等處隱痛。在站立、運動及冷水浴后更為明顯。病人右上腹肋緣下有輕度壓痛,或壓之有不適感。B超檢查可見膽囊引人注目或增大,排空功能障礙。口服膽囊造影劑發現有結石時,則診斷可以確定。

微創治療膽囊炎

新式內鏡微創保膽取息肉術通過腹腔鏡和纖維膽道鏡,先用氣腹針經腹部穿刺置入腹腔鏡探察息肉(炎癥)位置,在肋緣下行2cm小切口入腹,在膽囊底切開約0.5cm的切口插入膽道鏡,不切斷腹壁肌肉,同時放入生理鹽水沖冼膽囊腔,使視野清晰,在纖維膽道鏡直視下取凈膽囊內息肉(消除炎癥)。最后用膽道鏡反復檢查膽囊腔內有無病變殘留,確定膽囊內無病變后,用可吸收線細心將膽囊分兩層縫合,最后再逐層縫合手術切口。

手術療法

急、慢性膽囊炎,目前可以采用的手術方式為保膽取石或膽囊切除,如果術前檢查發現膽囊有功能,宜保留膽囊。近來研究報道是肝臟的成石性膽汁形成了膽囊結石(如膽固醇過飽和),所以從2007年開始,國內開展了微創保膽取石手術,主要是應用膽道鏡在術中徹底取出膽囊內的結石。2009年,北大醫院的張寶善教授對隨訪結果進行了總結,報道此方法術后并發癥很少,結石復發率低,不同醫院的復發率在2-10%之間,和泌尿系結石治療后的復發率相當(2)。2007和2009年已開了2次微創保膽取石的全國性會議。裘法祖教授大力支持這項新術式,寫了“重視膽囊功能、發揮膽囊作用和保護膽囊存在”的題詞。此術式的優點在于:保存了膽囊參與消化的功能、預防因切除膽囊所致的結腸癌并避免了切除膽囊操作所導致的膽管損傷。

①急性膽囊炎:一般主張經12~24小時積極的內科治療,待癥狀緩解再擇期手術。

②慢性膽囊炎:微創腹腔鏡下膽囊切除是首選,極少數患者膽囊已經萎縮和癌變,更應盡早切除膽囊。

非手術療法

亦可作為術前準備,包括:a.臥床休息、禁食、腹脹者胃管減壓;b.補液,糾正水、電解質與酸堿平衡失調;c.解痙止痛;d.靜脈聯用有效抗生素,如慶大霉素、氨芐青霉素、氯霉素、先鋒霉素等;對80%~85%的早期病例有效;e.蒲草清膽方

急性膽囊炎

1.一般治療:臥床休息,給易消化的流質飲食,忌油膩食物,嚴重者禁食、胃腸減壓,靜脈補充營養、水及電解質。

2.解痙、鎮痛藥物治療:阿托品0.5mg或654-25mg肌注;硝酸甘油0.3-0.6mg,舌下含化;維生素K38-16mg,肌注;度冷丁或等美散痛等鎮痛,不宜用嗎啡。

3.抗菌治療:氨芐青霉素、環丙沙星、甲硝唑;還可選用氨基糖甙類或頭孢菌素類抗生素,最好根據細菌培養及藥敏試驗結果選擇抗生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