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疾病

心肌炎癥狀

一、病毒性心肌炎

1.癥狀:疲乏、發熱、胸悶、心悸、氣短、頭暈,嚴重者可出現心功能不全或心源性休克。

2.體征:心率增快,與體溫升高不成比例,心界擴大,雜音改變,心律失常。

二、小兒心肌炎

小兒心肌炎患者,往往先出現感冒癥狀,如發燒、咳嗽、咽痛、流涕、全身不適、惡心嘔吐、腹痛、腹瀉,有些還有關節痛、肌肉痛。慢慢地這些癥狀逐漸好轉或消失,而心臟異常的征象開始出現:心跳加快或明顯減慢,或者出現停搏,不規則。寶寶的精神萎靡、臉色蒼白、無力、多汗,食欲不振或反復出現惡心嘔吐,上腹部疼痛;或訴說頭痛、頭暈、心悸、胸悶、心前區不適或疼痛。嚴重者還可見到臉面浮腫、不能平臥、氣促等心臟功能不全的表現。有些寶寶會突然心跳變慢,每分鐘只有20~30次,導致了急性腦缺血,引起抽風發作或意外發生,直接威脅到生命。

三、肥大性心肌炎

癥狀:患肥大性心肌炎的患者易出現疲乏、胸痛、氣促及心悸等現象,應及時引起注意。

四、中毒性心肌炎

癥狀體癥:

1 .心功能不全的癥狀,如心悸、氣短、體和肺循環瘀血征象;

2. 心律失常的表現。

五、擴張性心肌炎

臟體征:心界擴大,第一心音減弱,心尖部收縮期雜音,心衰重雜音增強,心衰減輕雜音減弱或消失。常有病理性第三心音。

六、寄生蟲性心肌炎

寄生蟲性心肌炎(parasitic myocarditis)常見的有以下兩種類型:

1.弓形蟲性心肌炎 此型心肌炎由鼠弓形蟲(Toxoplasma gondii)感染而引起。人類主要因食入含有包囊的未煮熟肉類而感染。弓形蟲進入人體后,經血流到達單核巨噬細胞系統及各種組織,并在細胞內繁殖。弓形蟲侵入心肌細胞后很快繁殖,形成集合體,亦稱假包囊。心肌細胞很快破裂,病原體進入周圍組織。被破壞的心肌細胞周圍有淋巴細胞、單核細胞浸潤。愈復后有瘢痕形成。約半數患者因心力衰竭致死。

2.Chagas心肌炎 此種心肌炎由原蟲枯氏錐蟲(trypanosoma cruzi)感染引起,流行于拉丁美洲各國。病情嚴重,死亡率高。可引起灶狀或彌散性心肌壞死,周圍有淋巴細胞、單核細胞浸潤。心腔擴張,心室壁(主要在心尖區)變薄,常形成室壁瘤,伴有心腔內附壁血栓形成。

七、細菌感染性心肌炎

心肌膿腫常由化膿菌引起,如葡萄球菌、鏈球菌、肺炎雙球菌、腦膜炎雙球菌等。化膿菌來源于膿毒敗血癥時的轉移性細菌菌落,或來自細菌性心內膜炎時的化膿性血栓栓子。肉眼觀,心臟表面及切面可見多發性黃色小膿腫,周圍有充血帶。鏡下,膿腫內心肌細胞壞死液化,膿腔內有大量膿細胞及數量不等的細菌集落。膿腫周圍心肌有不同程度的變性、壞死,間質內有中性粒細胞及單核細胞浸潤。

白喉桿菌可產生外毒素,一方面可阻斷心肌細胞核蛋白體的蛋白質合成,另一方面可阻斷肉堿介導的長鏈脂肪酸運入線粒體,導致心肌細胞脂肪變性和壞死。鏡下,可見灶狀心肌變性壞死,心肌細胞出現嗜酸性變、肌漿凝聚、脂肪變性及肌漿溶解。病灶內可見淋巴細胞、單核細胞及少數中性粒細胞浸潤。病灶多見于右心室壁,愈復后形成細網狀小瘢痕。有的病例出現彌漫性心肌壞死,可導致心性猝死。

在上呼吸道鏈球菌感染(急性咽峽炎、扁桃體炎)及猩紅熱時,可并發急性非風濕性心肌炎。其發病機制尚未明了,可能是由鏈球菌毒素引起。病變是間質性心肌炎。鏡下,心肌間質結締組織內及小血管周圍有淋巴細胞、單核細胞浸潤,心肌細胞有程度不等的變性、壞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