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臟腑辨證:各種胃病現象分析(精)

胃陰虛證是指胃陰不足所表現的證候。由於胃病久延不愈,或熱病後期陰液被耗,或嗜食辛辣,或五志化火導致胃陰耗傷引起。主要臨床表現為胃院隱痛,饑不欲食,院痞不舒,幹嘔呃逆,口燥咽幹,大便秘結,小便短少,舌紅少津,脈細數。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

病機分析:胃陰虧虛,胃陽偏亢,虛熱內生,胃失和降,故胃院隱痛,饑不欲食,院痞不舒;虛熱內擾,胃氣上逆,則幹嘔呃逆,胃陰虧虛,上不能潤咽喉,則口燥咽幹;下不能潤腸,故大便幹結。看紅少津,脈細數,為陰虛內熱之徵象。

相似證候的辨別:胃陰虛主要與胃火區別,兩者均有熱象,所不同一為虛,一為實。實以口臭、苔黃。舌質蒼老為特點,見此不難區別兩者。當胃火向胃陰虛過渡時可兩證交錯出現,見此,即可辨作胃陰虛火旺。辨證時應注意兩點,即陰虛證和消化道功能異常。如伴有脾氣虛證測稱之為脾陰虛。

胃寒證是指陰寒停留於胃腑所表現的證候。多因過食生冷所致。主要臨床表現為胃脘疼痛,輕則綿綿不已,重則拘急疼痛,遇冷尤甚,得溫痛減,口淡不渴;或伴有神疲乏力,形寒肢冷,喜溫,食後痛減,或伴有胃脘水聲漉漉,嘔吐清水。舌淡苔白滑,脈遲或弦。

病機分析:胃寒證分為寒邪犯胃和胃氣虛寒。寒邪侵襲人體,陽氣受傷者為虛寒證;陽氣被遏者,為實寒證。寒性凝滯收引,寒留胃脘,氣滯不通,故胃脘疼痛;寒為陰邪,得冷更加凝滯,故疼痛遇冷加劇,得、溫痛減;陰不耗液,故口淡不渴;如果病程遷延不愈,、陽氣被耗,則由實證轉為虛證;脾氣被遏則神疲乏力,陽氣不能溫煦肢體,故形寒肢冷,喜溫;進食後陽氣振奮,故疼痛緩減;胃氣虛寒,不能溫化精微,致水液內停成為水飲,飲停於胃,故可聞胃脘水聲漉漉隨胃氣上逆,可見嘔吐清水。舌淡苔白滑為陰寒內盛水飲內停之征,脈遲主寒,水飲可見弦脈。

相似證候的辨別:主要與脾的病證相鑒別。但胃寒重在胃痛,脾則重在腹瀉。脾病多虛,而胃寒虛象不顯著。辨證時要注意分辨清屬寒邪犯胃與胃氣虛寒。主要在病程上。寒邪犯胃系新病,突發的,而胃氣虛寒往往病程長,遷延不愈,癥狀較輕而又兼有一定的虛象如長期的胃院部怕冷,喜溫,面色少華等。

胃熱證是指胃火熾盛所表現的證候。多由熱邪犯胃,或情志不舒鬱而化火,或平素過食辛辣肥膩,化熱生火等所致。主要臨床表現為胃院灼痛,嘈雜泛酸,消穀善饑,渴喜冷飲,或齒齦腫痛,甚至潰爛出血,口臭,大便秘結,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脈滑數。

病機分析:胃熱內熾,胃絡脈氣血壅滯,故胃脘灼痛;肝經鬱火,橫逆侮土(胃),肝胃氣火上逆,故嘈雜泛酸;功能亢進,故消穀善饑;熱盛傷津,故渴喜冷飲;胃經絡於齒齦,胃火循經上行,氣血壅滯,故牙齦腫痛,甚至潰爛出血;熱傷血絡,血熱妄行,故牙齦出血;胃中濁氣上泛,故口臭;熱盛傷津,腸失儒潤,故大便秘結;小便化源不足,故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脈滑數,俱屬熱盛之象。

相似證候的辨別:本證主要與脾的濕熱證相鑒別。通常,出現胃痛、嘔吐、吞酸等癥咎之於胃;而腹脹、腹瀉則咎之於脾。如熱證加胃痛,或胃氣上這之癥,本證即可成立。所區別點是,有口腔、齒齦破碎者稱胃火上炎:有吞酸者,稱肝火犯胃,也可稱之為胃熱證。

食滯胃院證是指食物停滯胃脘所表現的證候。多由飲食不節,或脾胃素虛,運化失職所致。主要臨床表現為胃院脹痛,厭食,曖腐吞酸或嘔吐食物,吐後脹痛減輕,或矢氣便溏,瀉下奧穢酸腐,舌苔厚膩,脈滑。

病機分析:胃氣以降為順,食物停積胃院,氣機阻滯測胃脘脹痛;食積于內,拒於受納,故厭食;胃失和降,濁氣上逆則曖腐吞酸或嘔吐食物;吐後實邪得消,胃氣通暢,故脹痛得減;食濁下行,積於腸道,可致矢氣便溏,瀉下臭穢酸腐;胃中濁氣上騰,則舌苔厚膩;食滯於內,氣實血湧,故脈滑。

相似證候的辨別:主要與脾虛證相鑒別。本證一派實證,而脾虛則虛證突出。且不一定有傷食的誘因。辨證此證關鍵要有傷食史,再排除脾氣虛、胃火證,本證的診斷便不難作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