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炎的癥狀及治療_中醫治療方法
胰腺炎的癥狀及治療。胰腺炎(pancreatitis)是胰腺因胰蛋白酶的自身消化作用而引起的疾病。胰腺有水腫、充血,或出血、壞死。臨床上出現腹痛、腹脹、惡心、嘔吐、發熱等癥狀。化驗血和尿中淀粉酶含量升高等。可分為急性及慢性二種。胰腺炎的癥狀及治療。
四季養生網健康專家為您解答:
1. 癥狀
急性胰腺炎
多數為突然發病,表現為劇烈的上腹痛,并多向肩背部放射,病人自覺上腹及腰背部有“束帶感”。若為水腫性胰腺炎,腹痛多為持續性伴有陣發加重,采用針刺或注入解痙藥物而能使腹痛緩解;若為出血性胰腺炎,則腹痛十分劇烈,常伴有休克,采用一般的止痛方法難以止痛。惡心嘔吐發病之初即出現,其特點是嘔吐后不能使腹痛緩解。嘔吐的頻度亦與病變的嚴重程度相一致。水腫性胰腺炎中,不僅有惡心,還常嘔吐1~3次不等;在出血性胰腺炎時,則嘔吐劇烈或為持續性頻頻干嘔。可有發熱,黃疸等。發熱程度與病變嚴重程度多一致。水腫性胰腺炎,可不發熱或僅有輕度發熱;出血壞死性胰腺炎則可出現高熱,若發熱不退,則可能有并發癥出現,如胰腺膿腫等。黃疸的發生,可能為并發膽道疾病或為腫大的胰頭壓迫膽總管所致。
有極少數患者發病非常急驟,可能無明顯癥狀或出現癥狀不久,即發生休克或死亡,稱為猝死型或暴發性胰腺炎。
慢性胰腺炎
輕重不等。可無明顯臨床癥狀,亦可以有明顯的多種臨床表現。多至90%的患者存在程度不同的腹痛,間隔數月或數年發作一次,為持續性疼痛。疼痛嚴重時伴惡心、嘔吐。這類患者的腹痛常有體位的特點。患者喜蜷曲臥位、坐位或前傾位,平臥位或直立時腹痛加重。輕癥病人無腹瀉癥狀,但重癥病人腺泡破壞過多,分泌減少,即出現癥狀。表現為腹脹與腹瀉,每天大便3~4次,量多,色淡,表面有光澤和氣泡,惡臭,多呈酸性反應,病人出現消瘦、無力和營養不良等表現。
一些消化不良癥狀如腹脹、食欲下降、惡心、乏力、消瘦等癥狀常見于胰腺功能受損嚴重的患者。如胰島受累明顯可影響糖代謝,約10%有明顯的糖尿病癥狀。此外,合并膽系疾病或膽道受阻者可有黃疸。假性囊腫形成者可觸及腹部包塊。少數患者可出現胰性腹水。此外,慢性胰腺炎可出現上消化道出血。慢性胰腺炎患者可發生多發性脂肪壞死。皮下脂肪壞死常在四肢出現,可在皮下形成硬性結節。
2.體征
急性胰腺炎
多平臥或側位,但喜靜臥。在出血壞死性胰腺炎時,可有血壓下降,脈搏及呼吸加快,甚至出現休克。在急性出血壞死胰腺炎時,可以出現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ARDS)。腹部多平坦,但出血壞死性胰腺炎可因腸麻痹而出現腹脹,并發胰腺囊腫或膿腫時,可有局限性隆起。壓痛、反跳痛與肌緊張可因病變程度和部位不同而各異。也常在上腹部發現腫塊。腸脹氣時,叩診呈鼓音,若腹腔有滲液時,則叩診呈濁音,并可測出移動性濁音。腸麻痹時,可呈“安靜腹”。
慢性胰腺炎
患者喜蜷曲臥位、坐位或前傾位,平臥位或直立時腹痛加重。根據實驗,用電刺激胰頭部,疼痛發生在右上腹,刺激胰尾部,疼痛在左上腹。除向背部放射外,少數向下胸部、腎區及睪丸放散。橫膈受累,可有肩部放射性疼痛。
3、胰腺炎中醫治療方法
急性胰腺炎
(1)肝郁氣滯:治法:疏肝理氣,和胃通里。方藥:柴胡疏肝散加味合清胰湯1號加減。柴胡疏肝散重在疏肝理氣,主治肝郁氣滯。方中柴胡疏肝,枳實、香附理氣,三藥同用共奏疏肝理氣之功;白芍養血柔肝,并助柴胡解郁清熱,與甘草配合緩急止痛和胃;川芎活血,加郁金行氣解郁并祛瘀,二藥共起止痛之效。清胰湯1號重在清胰通里,主治郁熱內結、腑氣不降。方中黃芩、黃連。(或胡黃連)清熱和胃,木香、元胡理氣活血止痛,生大黃(后下)瀉熱通腑,甘草調和諸藥,白芍功效同上。如惡心嘔吐重,加半夏、陳皮,或并用生姜汁滴舌。如大便秘結重,加芒硝沖服。
(2)脾胃實熱:治法:清熱解毒,通里攻下。方藥:大承氣湯加味合清胰湯1號。大承氣湯加銀花、連翹、蒲公英,紫花地丁等合清胰湯1號重在清熱解毒、通腑攻下,主治熱盛于里,腑氣不通。方中銀花、連翹、蒲公英、紫花地丁清熱解毒,祛除里熱;大黃、芒硝瀉陽明實熱,通便存陰;枳實、厚樸下氣除滿,輔助瀉熱;柴胡、黃芩清疏肝膽;白芍斂陰止痛并助以清肝膽;黃連清胃除煩,配木香、元胡調理氣機,加半夏和胃降濁止嘔并以生姜助之,加甘草調和諸藥并增加和胃之力。本證型常常兼有較明顯血瘀之征象,可選加丹參、丹皮、當歸等。口渴重加花粉、蘆根。
(3)肝脾濕熱:治法:清利肝脾,內瀉熱結。方藥:大柴胡湯加味。大柴胡湯加茵陳、梔子、虎杖、公英、厚樸、郁金重在清利肝脾濕熱并瀉陽明之熱;主治肝脾濕熱,陽明熱結。方中柴胡疏肝解郁;黃芩、茵陳、梔子、虎杖、公英清熱燥濕、清熱利濕解毒,并以白芍、元胡相助共奏清利肝膽之功;大黃、枳實、厚樸瀉陽明熱結;半夏和胃降濁以治嘔逆,更以生姜、大棗助半夏和胃止嘔并調和諸藥。如大便溏而不暢、腹脹納差等濕熱兼脾虛征象明顯者加茯苓、白術、陳皮、木香;血瘀征象明顯加丹參、郁金、赤芍。
慢性胰腺炎
1.腸胃積熱
外邪入里化熱,或過食辛辣厚味,濕熱食滯交阻,結聚于里,氣機不和,腑氣不通。臨床癥見腹部脹痛而拒按,胃脘部痞塞不通,惡心嘔吐,口干,大便秘結。舌質紅,苔黃燥,脈滑數。治宜清熱化濕,通里攻下。方用清胰湯合大承氣湯加減:柴胡10g,枳殼10g,黃芩12g,黃連6g,白芍12g,木香6g,銀花30g,玄胡12g,生大黃(后下)10g,芒硝(沖服)10g,厚樸12g。
2.肝膽濕熱
外邪內侵或飲食不調,以致濕熱蘊結于肝膽,使其失于疏泄條達。臨床癥見胃脘、兩脅疼痛,厭食油膩,發熱,惡心,身重倦怠或黃疸。舌苔黃膩,脈滑數。治宜疏肝泄膽、清熱利濕。方用清胰湯合龍膽瀉肝湯加減:龍膽草15g,茵陳30g,生山梔15g,柴胡15g,黃芩12g,胡黃連10g,白芍12g,木香6g,生大黃(后下)10g,金錢草30g,苡仁30g,蒼術10g,焦三仙各10g。
3.脾虛食滯
素體脾胃虛弱,復因暴飲暴食,脾運不及,腸胃受傷,食積停滯,氣機失暢。臨床癥見脘悶納呆,食后上腹部飽脹不適,泄瀉,大便酸臭或有不消化食物,面黃肌瘦,倦怠乏力。舌淡胖,苔白,脈弱。治宜健脾化積,調暢氣機。方用清胰湯合枳實化滯丸加減:焦白術20g,焦三仙各15g,茯苓20g,枳實 10g,銀花30g,黃芩10g,柴胡10g,澤瀉20g,陳皮10g,苡仁30g,木香6g。
4.瘀血內結
久病入絡,導致瘀血內結,氣機不通。臨床癥見脘腹疼痛加劇,部位固定不移,脘腹或左脅下痞塊,x線片或b超發現胰腺有鈣化或囊腫形成。舌質紫暗或有瘀斑、瘀點,脈澀。治宜活血化瘀,理氣止痛。方用少腹逐瘀湯加減:香附10g,元胡15g,沒藥10g,當歸10g,川芎10g,赤芍10g,蒲黃 15g,五靈脂10g,柴胡10g,苡仁30g,黃芩10g,丹參30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