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虛導致飯后犯困如何食療
當我們的身體出現毛病的時候,生活及工作就會受到很大的阻礙,因此,在平時保持健康的身體是非常重要。而在生活中有很大的人在吃飯過后就會出現犯困的現象,對此,你是否清楚這可能是由于疾病的影響呢?
對于飯后犯困的這一現象,專家告訴我們:這很可能是由于脾虛所導致的。我們都知道脾是人體運輸與消化的最主要功能,在飯后脾的工作量增加,容易使其他臟器氣血不足而導致大腦供血不足,所以就很容易出現飯后犯困的癥狀。
那么,對于脾虛癥狀在平時可以如何正確治療呢?一起來了解:
1.大棗,性溫,味甘,有補脾胃、益氣血的作用。
2.糯米,性溫,味甘,有補脾益氣的作用,脾虛者宜用之煮粥服食。
3.鍋巴,又稱鍋焦。性平。《本草綱目拾遺》中說它“補氣,運脾,消食,止泄瀉”。凡脾虛不運、飲食不香,或食不消化,或脾虛久瀉者最宜食用。古方中亦常用之,如小兒常用健脾消食的“鍋焦丸”,治老人脾泄的“玉露霜”。《梁侯瀛集驗良方》中用以治療“老幼脾虛久瀉不愈”就是用鍋巴同蓮子肉為末加白糖調服,頗有效果。
4.西國米。又稱西谷米,西米。白凈滑糯,營養豐富。性溫,味甘,能溫中補脾,凡脾胃虛弱、消化不良者,食之頗宜。《柑園小識》記載“西谷米健脾運胃,久病虛乏者,煮粥食最宜。”
5.番薯,俗稱甘薯、山芋、紅薯。性平,味甘,有補脾和血、益氣通便的作用。《隨息居飲食譜》中說“煮食補脾胃,益氣力,御風寒,益顏色。”《綱目拾遺》認為番薯能“補中,暖胃,肥五臟”。脾虛之人,可用番薯當主糧,常食之。
6.薏苡仁,俗稱苡仁米、六谷米。有補脾健胃的作用。
7.飯豇豆,性平,味甘,能健補脾胃,對脾胃虛弱、食少便瀉,或婦女脾虛帶下者,食之最宜。《滇南本草》中即有“治脾土虛弱,開胃健脾”的記載。
8.白扁豆,性平,味甘,能補脾胃虛弱。對于脾虛嘔逆,食少久泄、小兒脾虛疳積、婦女脾虛帶下者,最宜食之。或炒熟食用,或用白扁豆煮粥服食,均有裨益。
9.牛肉,性平,味甘,有補脾胃、益氣血的作用。故凡久病脾虛、中氣下陷、氣短乏力、大便泄瀉、脾虛浮腫之人,宜用牛肉燉汁服食,或用牛肉適量與大米煮粥調料進服,這對脾胃虛弱的恢復,大有裨益。
10.牛肚,性平,味甘,也能補虛養脾胃。歷代醫家多有論說。脾虛之人,或病后脾胃虛羸,宜煨食之。羊肚也有與牛肚同等的功用,脾虛者食之亦宜。
11.鯽魚,性平,味甘,入脾胃大腸經,有健脾養胃作用,故脾胃虛弱者宜食。
12.白鲞,為大黃魚或者小黃魚的干制品。有健脾、開胃、補虛、消食的作用。黃魚有養脾理肺之功,治久病胃弱食減,不能進厚味者。以白鲞水煮爛食之,健利腸胃,為腸虛胃弱之人必需用之,誠藥食中之良品也。可見脾胃虛弱者食之頗宜。
13.鱸魚,性平,味甘,能補益脾胃。《本草經疏》說得好“鱸魚,味甘淡氣平與脾胃相宜。脾胃有病,則五臟無所滋養,脾虛則水氣泛濫,益脾胃則諸癥自除。”脾胃虛弱者宜常食之。
14.粳米,性平,味甘,有補脾益氣之功。《食鑒本草》即有記載“粳米,皆能補脾,益五臟,壯氣力,止泄痢,惟粳米之功為第一。”《本草經疏》亦云“粳米即人所常食米,為五谷之長,人相賴以為命者也。其味甘而淡,其性平而無毒,雖專主脾胃,而五臟生氣,血脈精髓,因之以充溢,周身筋骨肌肉皮膚,因之而強健。”可以說凡虛弱之人,粳米皆宜!
15.櫻桃,性溫,味甘,能補脾益氣。《名醫別錄》中就說“櫻桃主調中,益脾氣。”《滇南本草》亦云“櫻桃治一切虛癥,能大補元氣,滋潤皮膚。”凡脾氣虛弱者宜食。
脾虛給人體帶來的傷害是嚴重的,所以在早期要及時的正確治療。適合脾虛患者的食物有很多,但是在食用的時候也有很多是需要注意的,避免不正確的食用導致脾虛癥狀的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