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百科

建立除顫網絡讓猝死病人存活率提高90%

這4個環節當中,最容易實現、效果也最好的一環就是早除顫,即使用體外自動除顫器(AED)。 張澍說,在歐美發達國家,凡是人群聚集的公共場所,如機場、車站、超市等,每隔一兩百米都安裝了AED。和西方國家相比,我國AED的普及水平還很低,僅僅在北京首都機場以及少數醫院安裝了AED。而由于缺乏法律免責機制和系統的培訓機制,這些先進設備常常無人問津。 對于如何普及AED的使用,專家們認為,當務之急是建立和完善法律法規,明確設備安裝的責任制度,同時保證善意施救者的法律權益。

導語: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的來臨,患有各類心臟病的人數也猛增,這種心臟病人最大的殺手就是猝死。猝死的病人如果在五分鐘內得到及時搶救,存活率在90%以上,也就是說如果猝死的病人能夠及時的得到除顫的治療,就能挽救回生命。

新華網北京6月21日電(記者羅沙)部分醫衛專家20日在京表示,隨著老齡化社會的到來和人們生活方式的轉變,我國心臟性猝死患者人數逐年上升,因此應盡快在全國公共場所建立和完善體外除顫網絡,挽救更多心臟性猝死患者的生命。

“搶救心臟性猝死患者的最有效手段就是早期電除顫,如果能在猝死之后1分鐘內啟動電除顫,患者的生存幾率可以提高到90%。”在人民政協報社和國家心血管病中心阜外心血管病醫院聯合舉辦的“預防心臟性猝死·體外除顫網絡建設研討會”上,專家們表示。

全國政協委員、中華醫學會心電生理和起搏分會主任委員張澍介紹說,心臟性猝死主要是由于惡性室性心律失常,即心室顫動引起,冠心病、高血壓等患者是其高危人群。心臟性猝死一旦發生,搶救必須爭分奪秒,目前國際公認的心臟性猝死后的5分鐘為搶救黃金時間,10分鐘后的死亡率在90%以上。目前心臟性猝死的生命鏈包括早呼救、早期心肺復蘇、早除顫、早期高級生命支持。在這4個環節當中,最容易實現、效果也最好的一環就是早除顫,即使用體外自動除顫器(AED)。

張澍說,在歐美發達國家,凡是人群聚集的公共場所,如機場、車站、超市等,每隔一兩百米都安裝了AED。和西方國家相比,我國AED的普及水平還很低,僅僅在北京首都機場以及少數醫院安裝了AED。而由于缺乏法律免責機制和系統的培訓機制,這些先進設備常常無人問津。

對于如何普及AED的使用,專家們認為,當務之急是建立和完善法律法規,明確設備安裝的責任制度,同時保證善意施救者的法律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