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惑疾病

核輻射可致白血病和甲狀腺癌 及時補碘防范輻射

人一年內能接受最高核輻射量就是1000微西弗,已從事30年核輻射防治的湖南省勞衛所(湖南省化學中毒與核輻射醫療救治基地)副所長、核物理專家李植純說,這相當于我們照射一次X光片接受的核輻射量。

“目前,日本核電站爆炸幸虧只是一般化學性爆炸,而不是反應堆的爆炸。切爾諾貝利核電站是反應堆的爆炸,所以日本核電站爆炸,不會像切爾諾貝利核電站那樣造成危害。”湖南省勞衛所核輻射防治專家劉建軍博士說。

每人每年可接受的輻射量,約為照1次X光

生活在地球上,每個人都無法避免放射性照射。我們常說的輻射分為兩種:電離輻射與非電離輻射。非電離輻射是指電磁輻射、激光等。電離輻射指核輻射或放射事故產生的輻射。按照來源劃分,電離輻射可分為天然電離輻射與人工電離輻射。天然電離輻射來自外太空和地球本身。人工電離輻射來自人類活動。由于科學技術的進步,可通過反應堆生產出多種人工放射性同位素,制造出多種射線裝置。

根據聯合國原子輻射效應委員會的數據,每人每年可接受的輻射劑量在2.4個毫西弗 (輻射劑量單位,1毫西弗=1000微西弗)。其中,來自空氣中氡的劑量就為1.16個毫西弗,接近人均接受劑量的一半。氡氣主要來自土壤及各種建筑材料。室內氡暴露導致的肺癌僅次于吸煙,是誘發肺癌的第二位重要因素。所以,國際上和中國都對室內氡濃度給出了限值。

各國對食品、飲用水中的放射性核素含量也有限制。放射性核素進入體內,會對健康產生影響。

職業照射劑量限值,每年每人接受的有效劑量不能超過20毫西弗,對廣大公眾,每年每人接受的有效劑量,不能超過1毫西弗(1000微西弗)。人體照射一次X光片,接受的核輻射量大概也是1000微西弗左右。

日本11日發生強烈地震后,福島核電站冷卻系統發生故障,當局采取注入海水等降溫措施防止危險發生。14日上午,福島第一核電站再次發生氫氣爆炸,不過日本政府表示,核反應堆安全核沒有受損,因而不大可能引發大規模泄漏。

根據日本檢測到的數據,核電站內隨后檢測到的核輻射量為每小時1015微西弗。1015微西弗是什么概念呢?已從事30年核輻射防治的湖南省勞衛所(湖南省化學中毒與核輻射醫療救治基地)副所長、核物理專家李植純說,日本每小時的核輻射量,相當于人體每年可承受的最大核輻射量。

遭遇輻射,白細胞會明顯降低

劉建軍博士說,自然界存在著三種射線:α、β、γ射線。人類接受的輻射有兩個途徑,稱為內照射和外照射。α、β、γ三種射線由于其特征不同,其穿透物質的能力也不同,他們對人體造成危害的方式不同。α粒子只有進入人體內部才會造成損傷,這就是內照射;γ射線主要從人體外對人體造成損傷,這就是外照射;β射線既造成內照射,又造成外照射。

短時間內大劑量電離輻射引起的放射性損傷,稱急性放射病。較長時間超過允許劑量的輻射損傷,稱慢性放射病。此病常見于接受過量射線的工作人員、公眾及核武器爆炸的罹難者,主要引發造血功能障礙、內臟出血、組織壞死、感染及惡性病變等。

“核輻射對人威脅最大就是白血病和甲狀腺癌。”李植純說。遭遇核輻射,最先的變化是血象,一般情況下白細胞會明顯降低,嚴重時,會患上白血病;另外一種的危害是造成甲狀腺癌的發生。前蘇聯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發生核泄漏后,數以千計的青少年因遭受核輻射患甲狀腺癌。

日本廣島和長崎曾被原子彈轟炸,受電離輻射暴露的有幾十萬人。根據對這些人的調查結果,輻射引起的白血病病例增加得最多,其次是多發骨髓瘤。良性和不明原因腫瘤也有增加。只有直腸癌、胰腺癌和子宮癌病例,與無受照人群相比,沒有增加。

發生核輻射事故,盡早服碘片

發生核輻射事故怎么辦?李植純說,發生核輻射事故時,最好是離開輻射區,如不能,那就在家關好門窗,這樣能起到屏蔽核輻射的作用,在戶外,要對五官嚴防死守。例如,用手帕、毛巾、布料等捂住口鼻,減少放射性物質的吸入。碘-131是日本本次核泄漏事件中,在核電站周圍檢測到的放射性物質之一。它是碘的放射性同位素,被人體吸入后可能引發甲狀腺疾病。

其次應在醫生指導下盡早服用穩定性碘片。服用量成年人推薦為100毫克碘, 兒童和嬰兒應酌量減少,但碘過敏或有甲狀腺疾病史者要慎用。

劉建軍博士說,補充“碘”對防范核輻射有用,除了含碘的藥物外,海產品一般都富含碘,其中以海帶和紫菜含碘最為豐富,多吃此類食品也有助于抵抗核輻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