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警惕:夏季警惕4種異常出汗
出汗是人體的體溫調節方式,天熱或活動的時候,機體通過汗液的蒸發把體溫降低到正常水準。
但是,汗出得太多也不是件好事。從中醫角度來看,汗是津液的代謝產物,血汗同源,因此出汗過多會耗氣,傷及津液而損心血。尤其是老年朋友,夏季常常有出虛汗的症狀,此時更要警惕。
手心腳心出汗多。
平時手心容易出汗,腳汗、腋窩汗也出得厲害。《傷寒明理論》指出,“多由脾胃濕蒸,旁達四肢手足所致。”這種出汗一般是脾胃、腸道不適的表現。如果伴有口幹、牙齦腫痛,可服用清胃熱的牛黃清胃丸、清胃黃連丸等。如果伴隨腹部脹滿疼痛,大便不通,多屬於腸道內有積糞的熱證,可服用通便藥。此外,也有一些外用的方法,比如用白礬或者葛根煎湯泡腳,或者用黃芪防風煎湯來洗手,時間久了,也會有所改善。
老人和產後身體虛弱的女性,會有頭汗過多的情況,多屬於氣虛。頭頂出汗,宜滋腎清肺,可用麥冬等泡水喝;適當吃一點百合粳米粥,可以潤肺止汗。每當吃飯時,就頭汗淋漓,身體發熱,這種要以瀉胃火為主,並注意不要吃得太過油膩,多吃新鮮蔬菜,清淡飲食。也有人是因為濕氣太重,額頭部位愛出汗,平時要多吃利水排濕的食物,如薏米、山藥、地瓜、冬瓜。
白天動一動就大汗。
白天不活動或輕微活動的情況下,就汗出不止。這些人常有身體虛弱、說話語聲較低、食欲差、易感冒等特點,中醫認為是氣虛的表現。飲食上多食用山藥、豆漿、牛羊肉、扁豆、栗子、核桃仁等,也可用黨參或黃芪燉雞以補益機體,緩解氣虛。還可通過動作舒緩、動靜結合的運動增強體質,如太極拳、八段錦等。推薦一款黃芪紅棗湯,黃芪30克,紅棗20枚,豬瘦肉100克,水煎服。適用於氣虛不固之自汗。
半夜出汗多。
這種情況多見於50歲左右的中年人和65歲以上的老人。入睡後,在半夜或黎明時分,胸部、背部、大腿等地方出汗,出汗量較多,睡著出汗,醒來汗止,中醫稱“盜汗”。這些人常有失眠、手腳心熱、心煩、兩頰潮紅、口咽乾燥等特點,多為腎陰虛而肝火旺所致。應禁食辛辣動火食物,切勿飲酒,並多吃一些新鮮蔬菜,注意勞逸結合。被褥、鋪板、睡衣等,應經常拆洗或晾曬,以保持乾燥,並應經常洗澡,以減少汗液對皮膚的刺激。另外,低血糖、甲亢、糖尿病等疾病也可引起多汗,應及時到醫院治療。
夏天出汗千萬別急著擦
酷夏來臨,一動就會一身汗。很多人在大汗淋漓時都習慣性地立刻把汗擦掉。然而,從健康角度來說,出汗後立刻擦掉並不利於健康。
高溫條件下,汗腺會分泌出大量汗液,其蒸發時會帶走熱量,起到散熱降溫的作用。人體每蒸發1毫升的汗液,就可帶走0.58千卡的熱量。尤其是在環境溫度接近或超過體溫時,蒸發汗液就成為人體唯一的散熱方式。如果出汗後立即擦掉,就不能發揮其蒸發散熱的作用;同時由於熱量沒有散發,汗腺還會繼續分泌汗液,導致體內更多的鹽分、維生素等隨之消耗掉,對健康不利。因此,如果你還在不停地出汗,就不要急著擦掉。
需要提醒的是,如果出汗後立刻進空調房,或所處環境溫度變化巨大,導致體溫驟降,就應立刻把汗擦掉,同時還要避開冷風直吹,以免汗腺閉塞。最好用幹毛巾或溫熱毛巾擦,此時皮膚毛孔及毛細血管可迅速張開,有利於熱量更好地散發出來,人體反而會感到涼爽舒適。如果用冷毛巾擦,皮膚受到冷刺激,導致毛孔緊閉,毛細血管收縮,體內積熱散發不出來,最終使人產生煩熱的感覺。有的人大汗後甚至會沖個冷水澡,但皮膚接觸冷水後,毛細血管突然收縮變細,大量血液回流心臟,會增加心臟負擔,引發心慌、氣短、頭暈等症狀。大汗後應先休息一會兒,等體溫恢復、汗液幹了後再洗澡。
同樣的道理,大汗之後也不宜喝冷水,否則也會導致毛孔急速閉塞,暫時中止出汗,造成體溫散發受阻,誘發感冒。大汗口渴時,應該先用溫開水漱口,以緩解口渴程度;10分鐘後可分幾次喝少量的溫淡鹽水,其目的是補充大量出汗丟失的鹽分;半小時後方可飲較多的水,以滿足人體各器官新陳代謝的需要。除了水分,隨汗液流失的還有人體必需的鉀及維生素C等水溶性維生素。因此,熱天要多吃豆類、菠菜、土豆、山藥、芹菜、萵苣、香蕉、橘子等富鉀食物,以及獼猴桃等富含維生素C的果蔬。
出汗異常的調理方法
調理汗多,推薦3個實用的小偏方。第一個是最常見的桑葉,用於自汗、盜汗都可以,最好是清晨摘的新鮮桑葉,摘下後馬上放到瓦上焙乾、碾碎,每天早晨喝粥的時候吃上6~10克,快的三天便可見效。桑葉也可以打碎放到粥裡喝、水煮或者煎湯直接喝。第二個是地骨皮,就是枸杞子植物根的皮,可以清虛熱,緩解陰虛盜汗效果好,但不能直接吃,可以熬水喝。第三個是仙鶴草,本身是用於止血的,但現在發現有很多其他作用,如止汗、止咳。取仙鶴草30克,熬水以後代茶飲。
除此之外,還可以有針對性地服用一些中藥來改善異常出汗症狀。氣血不均衡引起的半身出汗可以用小柴胡和桂枝湯一起煎熬成柴貴湯,可疏肝解郁,調和營衛。治療更年期汗多,可服用當歸六黃湯,即生地黃、熟地黃、黃芩、黃柏、黃連、黃芪一起用水煎服,可清熱、補氣、養血、舒肝。腫瘤患者化療後傷氣陰,容易出汗,可用生脈飲加牡蠣散。生脈飲成分是人參、麥冬、五味子,用於氣陰兩虛,其中人參是補氣的,麥冬、五味子是補陰的;牡蠣散中有浮小麥、麻黃根,主要用於止汗。
許多非藥物療法也可以有效治療汗多。比如很小的孩子出汗可以用灸法,灸神闕(肚臍眼)、湧泉穴(腳心)兩個穴位。此外,可將龍骨、牡蠣弄碎,碾成粉,再用布包上,塗在出汗較多的部位。臨床上還會將等比例的五味子、五倍子磨成粉,用濃度為70%的酒精調成糊狀,抹在肚臍上或耳後,用保鮮膜或塑膠袋包裹,然後用膠布固定,24小時換一次。
總之,汗一般都是虛性的,或者虛實夾雜。所以,通過固澀,比如吃酸性的東西來固澀止汗,可能對容易出汗的人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