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百科

养生之道 儒家重“德” 道家重“虚”

 

自古以来,养生之道素为百姓所重视。从春秋战国到秦汉这段历史时期,我国学术界产生的著名学派就有“九流十派”之多,因而在学术思想方面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中医养生学也相应兴起,不论在养生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有很大的发展。

儒家养生,注重“德仁修养”

孔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有我国养生大师之称,他的理论为养生学说奠定了基础。刘国安介绍说,孔子有云“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这里的三戒,即是根据人的年龄不同,生理特点不一样,而提出的具体养生方法。

除三戒外,孔子还提出了“仁者寿”的养生理论,如他在《中庸》中提出“修身以道,修道以仁”,“大德必得其寿”,意思是只有具备高尚道德修养的人,才可获得高寿。孔子还提出:“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从而明确了食品要精细,烹调要得当,进餐要定时,以及变色、变味、腐败变质的食品都不宜食。

此外,儒家另一位代表人物孟子曾提出“养心莫善于寡欲”,是说人不可没有欲望,但只能在社会许可的条件下实现欲望,不可过分的要求。强调了清心寡欲、精神调摄的重要性。不但孟子如此,荀子也是,《荀子·正名》曰:“欲不待可得而求者,从所可。”意思是,欲是人生固有的,既不可贪得无厌地纵情任性,又不可去、止,要“从所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满足欲望。

道家养生,主张“虚之道”

道家所主张的“道”,是指天地万物的本质及其自然循环的规律,自然界万物处于经常的运动变化之中,道即是其基本法则。《道德经》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就是关于道的具体阐述。

“虚”为道家养生之第一大要,老子言“虚其心”,庄子言“虚无”,宋子言“虚其欲”。虚为何如此重要呢?宋子曰:“虚者,万物之始也,故虚可以为天下始。”又曰:“虚而无所谓之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可见虚即道,道即自然。自然能化育万物,虚为万物之始,始者,物之初也。生之本,本乎自然,善养生者,当从虚中悟出生的道理来。总的来说,道家一派,一方面崇尚自然,提倡所谓“返璞归真”、“清静无为”的处世哲学,一方面又提倡养生,希望能够“长生久视”、“寿敝天地”。所有这些思想,促进了他们对生命来源的探索和卫生保健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