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百科

靜坐-修身養性的基礎

人在靜坐的過程中,心理的雜想比較清靜,頭腦中的思慮比較減少,所以血液流行也比較緩慢,心臟也因此減輕負擔。同時因為身體的姿勢放置端正,不再運動來消耗體能,腦下垂體的內分泌平均分佈,漸漸感覺四肢與內部,發生充滿的感受。

在我們人生的歷程中,常不免發生種種苦惱,都由思想紛擾、癡迷不覺而來。譬如迷於財物,往往有因盜竊而犯法的苦;迷於愛情,往往有因失戀而自殺的苦。事已過去,還要攀緣計較,自找麻煩;事尚未產生,卻先比量分別,不肯放鬆。這一切主要是由於缺乏定力的緣故。可見自心放蕩失主,實是世間第一等苦人。只有努力修定,才能由弱轉強,由愚轉智,明辨邪正,有力把持,在驚濤駭浪中,巋然不動,不被苦惱所迫。我們研究學問,完成事業,處理問題,應付變患,也都非定力不辦。

與定有密切關係的,有戒和慧兩方面,所謂由戒生定,由定發慧,無上智慧,必由定發,無漏大定,必從戒生。因此清淨持戒,來對治貪鎮癡等煩惱和殺盜淫等惡業,實是修定的重要基礎。定的境界,大有深淺,有世間禪定、出世間禪定、出世間的上上禪定等。因此修行的方法,也就無量。而且本來在行、住、坐、臥的一切時中,都可修定,但由於我們散亂的力量很強,在靜中修持比在動中容易得力。因此修定的人,在初下手時,一般都要以靜坐為基礎。在坐時一切放下,身心收斂,外境不擾,內心無 阻,身、口、意都安住在清淨的律儀中,自可徐徐人定,所以古人雲:“若人靜坐一須臾,勝造恒沙七寶塔;寶塔畢竟碎為塵,一念淨心成正覺。”可見靜坐又是轉迷成覺、得定開慧的一門不可缺少的功夫。

任何是中西醫藥治療疾病的根本方法,都靠靜養,所有中西醫藥物,只有幫助治療的功效,並無絕對去病的作用。疾病之所以恢復了健康,得到藥物幫助的效果,僅有十之三、四,靠著臥床住院的靜養,因此引發本身體能的治療而從獲生機,卻占十之六、七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