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健康

眼光走向世界 瞭解各種避孕方法

女性一生有30多年的時間需要避孕,因此,選擇可靠的避孕方法就成了從容、健康生活的保障。由於經濟和文化的區別,世界不同地區、不同國家的人們採用的避孕方法也千差萬別。

北美地區的女性

超過一半的懷孕是計畫外的,原因主要為:不喜歡使用安全套、避孕方法使用不當、沒有每天堅持採取避孕措施等。

在這種情況下,結紮是美國夫婦使用最多的避孕方法(占37%~44%)。口服避孕藥也是控制生育的一種普遍方式,目前有1100萬人使用(占10%~25%),其中,在15歲~44歲的女性中,短效口服避孕藥的使用率約為16%。

近幾年來,皮下埋植避孕劑等技術引入美國,在給婦女提供長期、有效避孕的同時,也存在一定弊端,比如說,停用時必須由專業醫生拆除,會引起不同程度的月經失調等,婦女生活也因此受到影響,例如不得不多次去看醫生,拆除的手術時間拖得很長,造成傷痕等等。

歐洲地區的女性

口服避孕藥仍是控制生育的最普遍方式,有30%~60%的育齡婦女使用口服避孕藥。其中,德國婦女使用口服避孕藥的平均年限為6.5年,法國為5.6年,英國為5.5年。其中,達英-35在歐洲市場佔有較大份額。

在歐洲國家,有5%~10%的育齡婦女使用宮內節育器,法國和一些北歐國家的接受率更高,達到20%。目前有大約200萬名歐洲婦女使用宮內節育系統曼月樂,這種緩釋孕激素的宮內避孕器,是最有效的避孕器之一,也是最受歡迎的可逆轉方法之一,其使用率和滿意度都高於其他可逆性的避孕方法,並最大限度地避免了盆腔性疾病的危險。自1990年曼月樂在芬蘭上市後,就有7%的育齡婦女選擇這種避孕方式,她們認為它有極高的避孕效果、使用簡單且能夠減少經血量。

日本的女性

日本在避孕方面是一個比較“落後”的國家。日本政府在1999年6月才通過法律,批准避孕藥使用,其間爭論時間長達35年。

但據日本家庭計畫醫學會的資料顯示,在避孕藥通過批准的短短幾年間,已有約1/10的家庭使用避孕藥、避孕環等作為長期的避孕工具,其中,有 60%多的婦女選用特居樂來避孕;有半數的家庭仍舊採用避孕套來避孕。因此,在日本隨處可買到避孕套。除避孕工具之外,還有極少的一部分家庭用體溫測量法來掌握排卵期。

此外,與生育一個孩子國家給予全部住院費用為補助相比,做一次人工流產需要10萬日元(人民幣7000元),不可以用醫療保險。所以日本女性極力避免意外懷孕,現在已越來越能接受宮內節育器等。

中國的女性

上世紀70年代以來,中國婦女的生育率有了極其顯著的下降。這種下降主要是由於避孕方法的全面普及,以及晚婚等因素的作用。

在避孕方法的選擇上,已婚女性一般以宮內節育器為主,未婚女性越來越傾向於選擇口服避孕藥,因為口服避孕藥的療效和安全性已得到大量研究證實。

印度的女性

印度頗有影響力的日報《印度時報》12日報導,由於人口增速超出預期,印度原定的2045年人口目標已無望實現。為此,印度又設定了一個2060年人口目標,即爭取到2060年將人口規模控制在16.5億。為達到這一目標,印度衛生部決定,在全國發動經官方認證的“衛生保健活動人士”,讓他們將避孕套、子宮內避孕器及避孕藥等多種避孕用品直接送到農民家中。

為控制人口過快增長,印度政府真是費盡心思。2009年,印度政府突發奇想,認為看電視可以少生娃,於是想方設法給農村通上電,讓家家戶戶都能看上電視,這樣的話,人們就能在閒暇時光選擇觀看電視節目而非只有“造人”活動。印度衛生部長阿薩德說,印度許多農村無電可用,入夜之後人們只好摸黑上床從事“人口增產活動”,導致印度人口膨脹驚人。

看電視固然可以佔用夜生活的時間,但與少生娃未必有必然的聯繫。另據印度媒體報導,電力“村村通”是一個浩大工程,一時半會兒看電視還無法替代農民在夜間的其他活動,“人口增產活動”還是主要節目。印度政府也許是看到這項措施難以實施,或者是難以實現預定目標,於是又經過一番研究之後推出一個新招數。

印度衛生部官員這次認為,印度人口膨脹的根本原因是缺少避孕措施。以前,避孕用品發放至邦(相當於中國的省)一級,然後“堆在倉庫中變質”。廣大村民很難得到這些用品,除了到省城的路途遙遠之外,他們對於購買這些用品也大都羞於啟齒。“現在,衛生保健活動人士將從政府免費領取避孕用品,然後深入指定的村莊,送貨上門,以成本價10%的價格象徵性地賣給村民。”

印度廣大農村確實是印度人口的“主產區”,農民對避孕知識確實是所知甚少,更談不上使用避孕用品了。印度政府這項措施可謂是“對症下藥”,估計會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如果僅靠這項措施來達到2060年人口目標,恐怕希望會又一次落空。我在印度生活了將近5年,目睹日益膨脹的人口正成為印度經濟社會發展的障礙,我非常希望印度政府能在人口控制方面有所作為,但根據對印度政府以往控制人口的效果來看,我還是不得不保留自己的這個極不情願的判斷。

印度是發展中國家中最早實行計劃生育政策的國家。早在1952年,印度政府就開始採取措施節制生育。印度政府不是以強制手段推行計劃生育政策,而是溫和地宣導,以鼓勵和獎勵為主要手段,很少使用懲罰性手段。另外,中央政府對各邦約束力很弱,只有少數幾個邦政府實行了計劃生育政策。我到過印度很多農村,所到之處很少能發現村民有節制生育的意識,“多子多福”的傳統觀念依然根深蒂固。寬鬆而溫和的人口政策在印度農村基本沒有約束力。

印度政府也曾試圖強制推行計劃生育政策,但由於體制的限制最後以失敗告終。1976年,時任總理英迪拉?甘地曾發起控制人口增長的運動,接近400萬人在1個月內被強迫節育,民眾對此很不滿。結果,在第二年的大選中,英迪拉?甘地被選民拋棄。隨後上臺執政的印度人民黨拋棄了強制節育計畫,並宣佈了新的人口政策——家庭幸福工程,生育以自願為原則。之後,儘管每個政黨都認識到人口過多的消極影響,但都害怕觸犯眾怒,在歷次大選中,沒有任何政治家敢再提計劃生育。

鑒於印度人口無序增長,聯合國人口基金會將其稱為 “缺乏人口控制的典型”。印度政府其實也不想成為這樣一個典型,但面對“軟硬不吃”的民眾,只能徒喚奈何。不過,有一個選擇還是值得考慮的。印度國家人口穩定基金會執行理事阿瑪姬特·辛格博士給出這樣的建議:娶一位受過良好教育的女孩是最好的避孕方式。我也以為,大力發展教育,提高婦女的受教育水準一定能夠有效遏制印度人口的過快增長。另外,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的生活有了更多保障之後,節制生育的自主意識也會日益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