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百科

學會用書本給自己養生

讀書是一種高雅,不僅可以培養個人修養,還可以淨化心靈。可是你知道嗎,讀書還可以養生。

讀書可以培養個人的修養素質,可以讓人的心靈得到淨化,但是原來讀書也可以讓人變得身體更健康哦!俗話說:書中自有黃金屋,其實書中也有養生屋,但是如何讓書幫助你更養生呢?

中醫認為人體的五臟“肝、心、脾、肺、腎”和五聲“呼、笑、歌、哭、呻”之間是有對應關係的。如果經常發出呼喊的聲音,就可以適當地排泄鬱悶的情緒,達到舒肝氣的作用;如果能笑口常開,適當的笑可以緩解心臟的壓力,對於防治冠心病有積極的意義;唱歌可以升舉脾氣,使脾氣不至於下陷。

脾虛的人除了運動之外,唱歌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哭可以宣洩內心的苦悶,有淚不能悄悄往肚子裡流,但過度的悲傷也會損耗肺氣;腎虛的人往往會表現為呻吟不止,呻吟的聲音是從腎臟裡面發出來的,它提醒你應該保養自己的元氣了……

培根說:“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數學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倫理之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使人善辯。”讀書不但可以增長知識,善於讀書的人還可以通過讀書來怡情養性、益壽延年。

張仲景有感于世人不關心自己的身體健康、“不留神醫藥”之書,而孜孜汲汲于虛榮的名利等身外之物,由此發出“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的慨歎。

看到多少事業有成的俊傑英年早逝,無不令人扼腕歎息:難捨本逐末的做法留給了我們太多太多的教訓!道我們也要步他們之後塵,等到一病而臥床不起的那一天才懂得養生的重要性嗎?

古人雲:“君欲多長壽,多讀養身書。”讀書可以答疑解惑,讓你能夠更加清楚地認識人體,認識你自己。不論你從事何種行業,一定要讀一讀養生的書,因為“身體是革命的本錢”。

“書者,舒也”,文學作品是一種引發欣賞者情感共鳴的觸發劑,讀書既可以消遣,也可以排憂解悶。“言以散郁陶”,讀書的時候一定要發出聲來,隨著琅琅的讀書聲,你的心情隨著文章而動容,時而低沉,時而高亢,內心的焦躁等各種不良情緒會不知不覺地消散於無形,這樣就起到使身心鬆弛的作用。

觀賞美景使你心情舒暢,優美的文章可以洗滌你心頭的灰塵污垢,使你的生活重新變得陽光明媚,生機盎然。千古名篇《岳陽樓記》雖是范仲淹謫貶之時所做,但它使你隨著作者的高尚情操內心一下子變得潔淨無比,精神世界得到昇華,不論是生活中遇到了什麼苦痛,你都能夠“心曠神怡,寵辱皆忘”了!

美文可以當藥使,可以祛除疾病,有時甚至會有意想不到的神奇效果。在《三國演義》中,曹操因為頭風病發作而一病不起,袁紹的謀士陳琳的一篇《為袁紹檄豫州文》竟然使他的病痛豁然而解:

“檄文傳至許都,時曹操方患頭風,臥病在床。左右將此檄傳進,操見之,毛骨悚然,出了一身冷汗,不覺頭風頓愈,從床上一躍而起。顧謂曹洪曰:‘此微何人所作?’洪曰:‘聞是陳琳之筆。’操笑曰:‘有文事者,必須以武略濟之。

陳琳文事雖佳,其如袁紹武略之不足何!’遂聚眾謀士商議迎敵。”曹操看完檄文後讚不絕口,還令陳琳在大庭廣眾之前親自讀給他聽,病痛此時已然消失得無影無蹤了。

美文可以祛疾,但如同中藥治病一樣,也需要“辨證論治”。培根說:“人之才智但有滯礙,無不可讀適當之書使之順暢,一如身體百病,皆可借相宜之運動除之。……如不能辯異,可令讀經院哲學,蓋是輩皆吹毛求疵之人;如不善求同,不善以一物闡證另一物,可令讀律師之案卷。如此頭腦中凡有缺陷,皆有特效可醫。”

清代學者汪瑩在《示兒》中說:“讀書能養氣,乃為善讀書”。人的體質有陰陽之分,“善讀書”就是要根據自己的體質和心理狀況的不同,選擇適合自己的書,以此來培養、平衡體內的陰陽之氣。

陽性體質的人大多內熱偏盛,容易急躁、衝動,情緒不能安靜,因此應該多讀一些淡泊、寧靜的文章以制約這種陽氣過剩的狀態,使你的內心歸於平靜。吟誦唐代著名詩人劉禹錫的《陋室銘》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雲亭。孔子雲:何陋之有?”另外象諸葛亮的《出師表》,還有一些山水遊記類的散文比如《桃花源記》等都可以起到同樣的效果。

陰性體質的人大多惰怠、消極,缺乏激情,容易坐失良機,因此應該多讀一些可以使人精神振作的作品。多誦讀豪放派大詩人李白等的詩篇有助於喚起你對生活的熱情,比如《將進酒》:“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